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朝的自我否定,是指在西方势力入侵后,清政府逐渐从点滴到全面地否定自己长期以来坚信的中国传统文化上(物事、制度、伦理等)的优越,先后承认自己的器物、制度等全都不如人。这既是一个由自尊自大到自卑失落的心路历程,又是一个客观上由军事到经济到政治逐渐采用西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从历史考察来看,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有一个从"理性的人"、"异化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演化过程;从内容考察来看,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由其政治伦理基本价值理念、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政治关系的伦理关怀、政治制度的伦理关怀、公民社会的伦理关怀及政治目标的伦理诉求等所建构;从意义考察来看,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型社会,整个社会是由不同地位、身份的人组合成的等级有序的网络整体,每个个体都处于特定的宗法等级关系之中。个体在政治、经济、伦理方面的缺失,形成了中国古代臣民的依附型人格和政治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4.
“德主刑辅”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孙中山、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政治思想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政治空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新思路:以法为主和德法并举。“从德主刑辅”到以法为主,再到德法并举,这既体现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 续。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在家庭领域和在公共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原则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可完全通约性。家族或家庭伦理不同于政治伦理。伦理政治的基础是伦理,但政治本身有其伦理。对于彻底人文主义的儒家而言,即使伦理作为政治基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伦理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却不可完全否定;同时,不同情景中的具体伦理原则之间的适应、转化乃至冲突难免,故"亲亲相隐"的家庭伦理虽不一定能重新成为政治伦理的基础,但其教化上的意义仍然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6.
伦理政治是中国古典社会典型的社会政治模式。原始儒家在建构伦理政治理论的同时赋予其以世乱文治与天下归往的社会模式、无讼去刑的政治精神与德主刑辅的治国原则、典范政治中的君子人格诉求等范导功能。但因其过于强调伦理的核心价值地位,致使伦理政治理论具有道德理想主义性质和泛伦理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所谓哲学应用的本位转移是指一定时代的哲学思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而相应引起哲学应用的立足点的变化转换.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应用经历了自然本位、伦理本位和政治本位三个阶段.由自然本位过渡到伦理本位带来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由伦理本位到政治本位的转移则伴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皆重教化,皆重对生活伦理和道德的控制与推进."一道德,同风俗"一直是统治者和士人的共同理想.在宋代.皇权所代表的国家政治权力和士绅所代表的社会知识权力共同提倡和支持的生活伦理和道德,通过教化,一步步从都市扩展到乡村,从中心地域辐射到周边地区,从上层士人传播到下层民众,再辅之以民间的民俗教化传统.逐步确立了中国的生活伦理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以对毛泽东早年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的批注为蓝本,分析其政治观的形成过程,并且根据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分析其从人到神的转变,即由伦理政治过渡到政治伦理的过程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十七年小说”和“文革小说”几乎一直都在伦理与政治的张力中做着奋力的挣扎,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两股创作潮流。在政治伦理化小说创作潮流中,郭澄清大部分短篇小说的重心一直在对人性、人情的开掘和描绘上,从人道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观照人以及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将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理想推广到政治领域中,使政治生活也充满了人情味。伦理话语是其小说叙述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1.
张建佳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59-61,79
中国、希腊神话的最基本差异是中国神更为神化,希腊神则更人化。具体表现为:1.中国神“物以稀为贵”,高高在上,零散而不成系统;希腊神丰富而系统,犹如一个完整的人间世界。2.中国神远离尘世,道貌岸然;希腊神世俗化,有人的七情六欲。3.中国神体现“王道”,多施恩惠于人;希腊神颇为“霸道”,总与人作对。究其原因,中国人过早地把神政治化,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希腊神则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仍较真实地保持了原始风貌。而不同的生存环境、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西方神话服膺于人类文化共同的历史进程,故而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神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的特性,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体现了以世俗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中国神话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是伦理性的,神话中的人物往往是“德”的化身,表明我们的祖先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4.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实体论思维模式之上,它以超验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为基础,进化史观的烘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近代西方乌托邦的涌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诗学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观念上,循环史观是中国历史观念的主流,最为根本的是天人合一肯定现实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只有逍遥隐逸的桃花源,而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和英雄的故事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 ,而这种“个体中心”实际上是由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演变而来。一种试图超越现实的否定机制———“自我否定”融入个体之中 ,使得希腊神话里的诸神和英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 ,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启蒙史学家,吉本在书中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吉本把孟德斯鸠等先辈开创的启蒙史学发扬光大,理论之光烛照了史学的黑暗。能寻找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出内在的关联性。吉本的垂训史观脱离了低俗,显示卓尔不凡。揭穿了宗友的神秘面纱,敢于闯荡教堂奥秘。揭示宗教的本质是人不是神。人类创造了宗教,塑造了神,神又愚弄了人类。把宗教神秘、神圣化是人类的一大错误。吉本初露民权民治思想具有前瞻性意义。《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罗马帝国历史的最权威著作,而且在史识与史学思想上都为世界史坛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0.
先秦宗教稽疑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巫术通天神稽疑阶段、龟卜问祖先神阶段、易占人谋鬼谋阶段。以后随着宗教的伦理化,稽疑术便被抛弃而进入了所谓“神道设教”的时期。民间宗教虽不为正统社会所认可,但却一直不绝如缕,还保留了大量的宗教原生态的遗存.先秦宗教从最初的巫术通神到易传哲学,促使中国哲学终于从宗教母胎中孕育出来,进入了辉煌的诸子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