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美女作家在身体生理性的张扬中演绎了欲望崇拜的身体伦理,在颠覆偏执于灵魂的宏大叙事的同时走向了偏执于肉体的欲望叙事,但文学思想含量的稀释和文学叙事成规的颠覆都没有成就身体写作的“个体性”。借助身体和性这一强势符号,美女作家和身体写作都迅速加入了大众审美文化的符号大合唱,但由于大众文化场域中的市场意识形态构成过于驳杂和强势,美女作家和身体写作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文学理论批评上,都没能发出足够清晰和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薛国栋 《陕西教育》2009,(5):78-78,80
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的"身体叙事"文学现象为对象,从女性藏于身体之后的反思来对身体叙事中的身体意象进行探讨,揭示其各自的思想文化内涵,以促进对中国现阶段文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柳永词的"身体现象"研究尚停留在表层的"艳词"视野上,或以女性身体所涵盖的情感为焦点,忽视了"身体"在柳永词中所蕴含的艺术与文化的丰富性。本文的研究拟从词体的叙事性出发,正视"身体"在叙事内容中的主导作用,结合现代身体叙事理论的观点,所研究范畴超越纯粹的女性身体单一的维度,既从显现的在场身体,又从词人作为主体参与行为活动,塑造自我形象或以我表现活动的隐性角度,探究"多重身体"对象的书写类型及身体叙事的表现功能(如场景构建、视角展现和时空结构排列等方面),以求解读身体叙事对柳词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和消费文化与有关身体的文学写作结合在一起,制造了身体的过量仿真符号与影像,从而产生了一个有关身体自由的文学叙事仿真神话。身体仿真叙事不断制造着和表现着市场中国的身体意识和身体风格,加剧了一种身体自由和身体主义的现场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趋于现场化的身体自由而远离灵魂自由。  相似文献   

5.
侯雨 《华章》2013,(28)
“身体”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当今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文化视野。身体文化也成为文化研究的流行的理论话语。消费时代的身体文化透过身体文化现象具有了自己的狂欢化特征,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同时,身体文化也在消费时代陷入即身体解放与身体陷阱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6.
台湾导演蔡明亮在电影《爱情万岁》中,对爱情叙事的重构不但质疑其流行价值,而且进一步激活对性别、身体、生命等相关概念的再释。爱情被视为一种强制性异性恋规范,而情欲中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消解动摇了其无可置疑的基础地位。同时作为性别与性欲核心的身体,早已被文化铭刻。身体必须努力向他者身体开放,才能发出自己的告白。因此关于性别与身体的种种批评应被理解对束缚生命/生活的规范、限制的质问。  相似文献   

7.
一切提供可视信息的媒介,如电视、影像、互联网或虚拟影像等,都在构筑着以身体为视觉文化符号的传播系统.媒体、社交形式的变革将身体从视觉的樊笼里彻底解放出来.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学视域下,身体从媒介中的客体转变为身体就是媒介.身体与媒介的相互僭越,为身体这个信源接收器提供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新媒体艺术是混合了媒介、技术与艺...  相似文献   

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身体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引发了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这充分地反映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本文把身体放回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归纳出两种形态:观念中的身体和现实中的身体,以达到对身体本体论层面的认识,从而促进身体诗学建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首先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身体伦理建构等方面对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旨在解放人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至今已显示出巨大的理论冲击力和颠覆力,成为不容忽视的批评流派。然而批评实践中亦有着批评视角单一,批评观念先行的潜在危险,多数批评成为单纯的政治批判及呼告,真正具有文学批评意义的论著仍不多见。必须有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取代简单对立的二元模式。而关于理论范式转变的讨论则需回到原点,重新检讨作为理论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的身体经验的含义。涉及“身体”这一概念的变化过程,何以由一种兼顾两性的含义丰富的生成性概念置换为一种单属女性的功能性器官?如果对此概念的涵义不能重新描述,理论仍将无法走出旧有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葛红兵是当代文艺批评界颇具个性的大家,从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看,他以充满朝气的新锐性而成了文学批评界一道亮丽景观。全文力图从三维立体坐标轴内外来阐释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自群体文化批评到个体文化批评、伦理文学批评到身体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和趋势,运用不同的空间视域观察其出于斯而高于斯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主要从诗体正变与诗史正变展开了阐说;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则着力对词体正变予以了辨分与消解。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清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This essay uses the controversial “Ashley Treatment” to argue that normative body rhetorics have become untethered from and more influential than traditional medical perspectives in determinations about surgical intervention. While disagreeing greatly over the ethics of the “Treatment,” both its supporters and critics construct rhetorics of a “healthy” body against which pre- and post-Treatment bodies can be evaluated. These rhetorics demonstrate how “health” and “illness” can be defined more through social ideology than medical certainty, resulting in fluid notions of what it means to have a “normal” body and how surgical techniques should be employed to achieve normality.  相似文献   

16.
刘硕 《教育学报》2007,3(1):3-9,23
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人的学习。它是学生个体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以言语意义接受学习为其主要学习方式,物质实践探究学习不可少但只能为辅。“重建学习概念”的论者对教学认识论的批判是站不住脚的,而“重建”的学习概念既在学理上难以成立,也在实践中行不通。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教学认识论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7.
沈德潜的辩体批评包括浅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浅层为横向的诗体区分和纵向的诗体演进,深层为诗体审美功能。二者构成了他诗体批评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舞蕴含浓厚传统文化,表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和追求,在吸取传统舞蹈文化底蕴同时,还吸取中国戏曲舞蹈文化精华,同时融入了时代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和其他舞种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古典舞蹈学习中,"身韵"训练尤为重要,它推动着古典舞形式统一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