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Weather     
文勇 《阅读》2010,(11):42-43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灭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以来,重庆的近代化进程开始加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城市面积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城市近代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城市本身的微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灾害对城市环境面貌有着直接显著的影响.重庆近代化进程中,重庆的城市火灾、兵灾、水旱灾害等城市灾害频繁发生.其危害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对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开埠以来重庆城市灾害对重庆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社会应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以报纸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从各个方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各个时期频发的灾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媒体还直接参与历次抗灾和赈济灾民的社会活动,表现出大众传媒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强烈责任感,显示出大众传媒干预社会生活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来更是连年不断.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因素虽然不会促成某一种自然灾害的直接发生(1938年黄河决堤事件是个例外),但是,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经济,使近代政权既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御灾上有多大作为,也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减灾上有多大成效,从而加剧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田地陷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甚至弃农经商的重要原因,而“田地陷阱”现象的形成与频繁的自然灾害、定额田赋制度缺陷以及灾害应对制度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定额的田赋征收制度并没有风险因素的考虑,而在灾害发生之时,封建官府非但没有有效的灾害应对措施,而且试图维护定额田赋制度,力求转嫁灾害风险与损失的举措迫使广大灾民逃离故乡,不愿继续承种土地,“田地陷阱”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其影响与后果均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后果。认为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是导致西部地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依据西部的自然生境特点及资源优势,并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开发治理的经验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提出草地农业系统应在西部开发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西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看法。同时阐述了草地农业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复合型灾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自然或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或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的那些固有风险和可能风险的显性化聚合。复合型灾害呈现出自然内部作用、自然灾害串发、社会危机引发、社会内部作用等四种不同形态表征,为此,构建复合化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协力式的“公私参与”机制、加大“社区化”应灾设施建设等成为治理复合型灾害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贵池区水土流失危害表现为土层变薄、土层沙化、河床淤积、拓宽抬高、洪涝灾害频繁、地力衰退、农业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等;为此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应从生物、工程和行政保障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天水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生产生活强度,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农业环境污染突出、自然灾害频繁等环境问题。针对天水市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监测;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推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实现天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灾害的基本情况是涝灾多于旱灾。引致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和地理两大因素的变迁;社会环境因素则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水利工程收效甚微以及社会各级管理制度的效率低下都对成灾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为人类的生命和文化建立了水生态环境,它的存在直接导致或者说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形成,所以,任何的水灾害出现,就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会使人类的文化发生变化。旱灾在三种水灾害中时间长度最长,作用力慢而持久,对文化的影响力也慢而持久。中国西南地区的旱灾对西南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大。中国西南地区的旱灾使西南地区的经济损失巨大,但在文化影响方面是良性的。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优美的环境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生态学模型及其环境结构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了影响个体锻炼行为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生态学理论,从政策、学校体育教学、社会支持、个体等层面来探讨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校”促进了学校体育生态环境建设,学校体育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学校体育生态环境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互动性。对学校体育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学校体育生态环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环境多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的角度,对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探究各种生态环境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并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中,揭示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美的觉识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美的生态环境 ,需要认识美、爱护美和创造美。但如何觉识美和实现美却需要长期艰苦的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美不是个别而是整体。生态美就是整体美、系统美、结构美、和谐美、生命与环境的统一美。它凝聚着人类的全部劳动和智慧。不论何种美都需要培养、发现和创造。美是多方面的 ,有自然环境美、社会文明美、文化艺术美、情感心灵美 ,它们共同构成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人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创建一个光明温馨、祥和美丽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指向了人周围环境的两大层面: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当今的历史语境中,这两类环境分别存在日益严峻的危机状况。在环境形式之一的体育环境中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文章在剖析体育环境的生态危机与人文危机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关注生态伦理与人文向度,构建一个有序、健康、和谐的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陇南水旱灾害的频发时期,水旱灾害的强度之大和发生频率之高在此时段内表现得尤为突出,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极为惨重。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救灾主体的作用,救灾在总体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看到,封建性和现代性的交织构成了当时政府应对水旱灾害措施的基本特征,再加上受特定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政府的救灾效果很有限,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份。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喀斯特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基于GIS技术的喀斯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详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开发模式与功能特征,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实时的地质灾害数据,降低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