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本研究以太极拳为例,从太极拳传承与保护的根本意义及问题、高校太极拳保护和传承优势、高校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三个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以体现高校对于太极拳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价值,努力将太极拳武术文化学科化、专业化,也进一步培养热爱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太极拳拓展了其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却冲击了太极拳的传承。基于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研究了太极拳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认为: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应该参考原真性、整体性、活态性原则加以保护;创设和完善太极拳的协同传承机制、太极拳师市场准入及民间拳师管理等机制、太极拳专项保护政策制度体系、政府主导的太极拳传承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是推进太极拳传承和保护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现有武式太极拳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制定研究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围绕武式太极拳的习练价值进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如下:①武式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等,且较其它流派太极拳,其健身养生价值更为突出;②习练武式太极拳对个人而言,其主要价值包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学习知识、培养品德、消遣娱乐、丰富生活等;③习练武式太极拳对社会而言其价值主要有:促进全民健身,利于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经过至少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太极拳可以划分为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两种基本类型。传统太极拳是世代相传或者相沿已久、具有一定特点的太极拳种。它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等。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22日,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在郑州隆重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是陈氏太极拳传承和发展历程中的新起点。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是一所太极拳专业研修机构和陈氏太极拳小架系统培训基地,中心以传承太极功夫,弘扬民族文化,强健民众体魄,创造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太极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从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与实践的角度探索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这也是太极拳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在太极拳习练者之间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继承下来的。该文主要探讨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传承文化进行梳理总结,为河北太极拳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太极拳第一辅导站成立于1983年,是最早成立的太极拳辅导站。现有会员278人,是所有辅导站中人数最多的一个。从1983年春至今共有2300多学员在这里习练太极拳,是培养学员数最多的一个辅导站。  相似文献   

9.
祝大彤 《武当》2011,(4):15-16
深研太极拳,特别是推手和技击的拳艺,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拳法。一、听劲"听劲"是太极拳教学传承下来的术语。  相似文献   

10.
林俊岸 《武当》2015,(1):20-22
长期以来,有关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意推出本文,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作一略要分析,以有利于辨清其传承之谜。一、杨式太极府内派才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原貌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主要是杨澄甫定型的大架。然此大架是否就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的原貌呢?答案是否定的。杨禄禅当年在北京号称杨无敌,罕遇敌手,仅靠一套大架太极拳那是不可能的。杨禄禅初到京城,在端王府教授太极拳,自不敢藏私,后班侯进京助父教拳,对父亲外传全部太极大为不满,要求众门生以后专攻大架,意为"收拳"。当时,王府管家富周不肯改拳,并向班侯保证,所学技艺绝不外传。王兰亭也不肯改拳,遂与班侯闹翻了脸,后来伙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拳种,了解太极拳国际化推广的相关因素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相关的管理体制,太极拳技理的规范化,专门推广人才的培养,推广对象的特点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入手,对太极拳国际化推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太极拳在国际体育新环境中拓宽发展领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雅轩(1894-1976),杨氏太极拳名师。自幼喜武,从师杨澄甫,得其真传,并深研太极拳原理。1938年开始到成都传授杨氏太极拳,在四川近40年中,李雅轩培养出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成为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进行论述。杨式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期与普及期,杨式太极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进行传承。研究希望能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中国传统文化能借着太极拳这一载体发扬得更加广大。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太极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等院校应承担起太极拳人才培养的重任,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思想;完善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来源,提高生源质量;扩大国际交流,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术、深厚理论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太极拳人才,为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及“文化走出”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陆哲蓊 《武当》2016,(4):22-24
《武当》杂志2015年8期发表了江苏胡继军先生《如何传承"原汁原味"太极拳》。作者认为:"继承、弘扬和保护太极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也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太极拳的‘原汁原味’,使它在外形上  相似文献   

16.
张兴洲  李仲良  赵峰 《武当》2004,(5):14-17
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更有甚者,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承认太极拳出自道家,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另外,根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与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两者虽为一文一武,却具有较多的相通之处。本文将太极拳与书法的文化传承进行对比,分析各自传承方式、特点,为两者未来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终身体育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大众体育健身热地和高校普系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运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学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持续不久,之中外形不重内涵,而且教师对太极拳运动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教学不尽人意。文章从太极拳自身特点和高校开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2004,(7):27-27
李雅轩(1894—1976),杨氏太极拳名师。自幼喜武,从师杨澄甫,得其真传,并深研太极拳原理。1938年开始到成都传授杨氏太极拳,在四川近40年中,李雅轩培养出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成为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0.
名家信箱     
山西长治王伟斌(000415号会员)来信;学习了太极拳名家讲堂《杨式太极拳精解》收获很大,现有两个问题向崔仲三老师请教。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可否称为杨式太极拳?为什么?为什幺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的一些动作和传统的杨式太极拳不一样?如脚尖的翘与不翘、立掌前推与斜掌前推、实腿转脚与后坐转脚,动作不一样,是否技击作用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