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熔铸于20世纪50年代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并没有过时,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历久弥新,在新进程中继续发挥着强大的思想精神引领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崭新的时代方位,深入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意蕴,有助于为谱写好浙江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导向与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典型与时代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德育目标,在深入挖掘、提炼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蕴含的使命担当、爱国情怀、敬业奉献、奋斗创新、乐观敢为、和合共进等德育资源要素基础上,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地方文化传承、弘扬城市精神等五个维度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台州城市精神,在台州人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台州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塑以适应时代需要。在重塑的方位上表现为以新的政治站位提高其战略地位,以新的学术视野丰富其内涵,以新的现实样态拓展其外延等三个方面。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建构四重逻辑,即以树立台州人民精神信仰为目标建构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理论逻辑,以厘清台州地域古今历史精神为脉络建构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逻辑,以反映和融入“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台州实践为基础建构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现实逻辑,以辉映浙江乃至全国地域精神为借鉴建构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比较逻辑。  相似文献   

4.
冯荣  周珂  王啸啸 《大学教育》2022,(2):122-125
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浙江精神甚或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相融贯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当下,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能满足大学生更好地指导实践、适应未来发展和改造自我世界的需要,有助于践行社会的公共核心价值、拓宽学校的思政教育维度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渗透思政教学环节、内化学生日常生活、搭载网络教育平台、熔铸大学校园文化等过程来感染人、磨砺人、涵养人和熏陶人。  相似文献   

5.
2023年6月13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共台州市委等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研讨会”在台州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大力弘扬垦荒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伟大建党精神与大陈岛垦荒精神”“赓续垦荒精神再建时代新功”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在进一步把握垦荒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历史方位、探寻垦荒精神的核心特质与时代价值、指引走深走实走好新时代的垦荒路等方面形成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重整山海、改天换地的斗争性精神的展现,核心在于一个主体(垦荒队员)、两层目标(建设、发展)、三项要素(信念、修养、实践),即一代代垦荒队员依靠有理想、重修养、敢实践的三要素,发扬勇斗争、敢斗争、善斗争的精神,实现了大陈岛从满目疮痍到“东海明珠”的蜕变,开启了从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到现代化海岛的新征程。这种斗争性的精神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垦荒”以及承担新时代建设任务的党员干部来说,具有重要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1996—1997年,对大陈岛底栖海藻资源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大陈岛有底栖海藻47属,88种,其中绿藻7属,20种;褐藻13属,23种;红藻25属,43种;蓝藻2属,2种。  相似文献   

8.
着重论述大陈岛森林公园现有旅游资源(即生物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提出开发利用海岛森林公园旅资源必须以海岛风光为主体,集大陈岛的传奇史迹为一体等新设想。  相似文献   

9.
1996—1997年,对大陈岛药用海藻资源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大陈岛有药用海藻17科,23属,46种,其中绿藻3科,4属,10种;褐藻4科,5属,11种;红藻10科,14属,25种。  相似文献   

10.
面向青年开展"四史"教育,应以历史素材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发掘历史素材中的思政教育意蕴,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新中国建设初期垦荒运动及其孕育的垦荒精神,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思政教育意蕴,它应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例证.其深厚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阐释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但大学生主观认识能力存在偏差、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矛盾显现。对此,提出了加强理论创新研究,构建坚实的公共精神理论支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公共精神价值观;优化改善社会环境,开拓健康的公共精神成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要拓展理论视野,增强话语体系生命力;构建理论体系,增强话语体系自信与互信;立足中国现实,把握构建话语体系主动权;放眼全球,扩大构建话语体系国际影响;优化传播途径,实现话语体系有效转换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1996—1997年,对大陈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资源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大陈岛潮间带有软体动物31科,52属,73种,其中多板纲4科,5属,5种;腹足纲22科,30属,44种;瓣鳃纲5科,17属,24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小到一个字、一个术语或范畴,大到一种言说模式,都传递着古代史学精神。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成过程中,经学的影响与子学的渗透较为明显。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体系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先秦时期是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酝酿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是成长期,宋元时期是持续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成熟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产生于古代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在意蕴上,同一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差异,甚至一词多义、时代愈后内涵愈丰富;在精神上,它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和资政性血脉相通。当前,史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有时不我待之感。在这个熔铸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坚持中国史学本位的前提下,处理好"今语"与"昔言"、本土与域外的关系,同时从当代史学实践中提炼新的话语,为中国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增添新的内容,这是新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变迁是政府行政理念和民主价值演变的集中反映,"服务、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是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基本话语。服务型政府建设不能局限于"公民本位"思想,而应当倡导"居民本位"的行政理念,构建"公民本位"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居民本位"的发展型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首先,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有诸多的困境,具有构建的必要性。如话语环境尚不安全、话语主体责任感与创新性略显不足、话语国际传播力与国际引领力相对较弱等。其次,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坚实的基础,具有构建的可能性。如鲜明的实践基础、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深厚的价值基础。最后,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有着实现的路径,具有构建的现实性。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优化话语环境,提高话语地位;打造话语队伍,创新话语表达;打造国际舞台,加强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7.
制度自信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的精神基础,为制度方向定航、制度韧性强化及制度自信教育提供了观念支撑。基于明确话语概念、话语条件和话语逻辑的基本前提,加强中国制度话语认同是中国制度自信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诉求。新时代,党通过制度人民性的理念表达、制度自信的认知表达和制度效能的实践表达,构建了话语理念、话语范畴和话语策略相统一的制度自信话语体系。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构建应在明确社会主义话语属性的前提下,坚持坚定“四个自信”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主体类型拓展、表达能力提升、传播力量强化和实践基础巩固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96-1997年,对大陈岛药用无脊椎动物资源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大陈岛药用无脊椎动物43科,53属,59种,其中腔肠动物门6科,6属,6种;环节动物门1科,2属,2种;软体动物门17科,22属,28种;节肢动物门11科,15属,15种;苔藓动物门1科,1属,1种;棘皮动物门7科,7属,7种。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教科书话语体系是应对课程教材改革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当前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如下问题:教材一体化建设中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整体规划有待加强,教材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教科书话语体系面临转化困境,课程教材改革中教科书话语权尚须提升。新时代我国教科书话语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为: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科书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促进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有机转化,形成话语优势;提升话语能力,全方位增强教科书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论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国法学发展和法治建设实际出发,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