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潜在能力,它是建立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基础。为了研究闽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对建瓯研究地区的二年的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闽北地区降雨侵蚀力R的最佳模式为:R=ΣE·I10/100。年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4-8月份,其R值占年R值的82.4%,4-8月是水土流失的危险期和高峰期。大雨以上降雨产生的R值占年R值的80%以上,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延庆县上辛庄径流试验站两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可以明显抑制径流、土壤的流失强度,并且可消弱坡度、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同时,30%的植被覆盖可能是该区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临界值;污染物的流失强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与径流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植被措施对污染物流失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而起作用的,但植被措施对不同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闽北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运用坡面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径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拟合方程为y=-6.1447+0.5125x;降雨量是引起土壤流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与土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前期降雨和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土壤流失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远比径流量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降雨类型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量具有很大差异.裸露地(对照)小雨时也可能产生水土流失,而大雨以上降雨会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具有一定植被覆盖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果园和锥栗林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大幅度减少;而植被覆盖良好的杉木林即使大雨以上降雨也仅产生极轻微的水土流失.降雨量与径流量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降雨量越大,径流量越大;而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明显小于降雨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影响土壤流失量的因素比径流量复杂.  相似文献   

5.
该文运用坡面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径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拟合方程为y=-6.1447+0.5125x;降雨量是引起土壤流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与土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前期降雨和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土壤流失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远比径流量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情况及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的调查,阐述了垦区水土流失的现状,指出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土壤、建筑物的危害,分析该区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找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要内容,为在治理过程中分清主次、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淮南市山南新区土壤中锌的含量现状,并为追踪研究该区城市化后土壤中锌的污染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对该区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采样,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对土样进行全消解,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土壤中重金属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多种方法对该区土壤中重金属锌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Zn的含量除个别数据外,大部分处于国内正常偏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元 《地理教育》2010,(9):13-14
“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东北黑土分布区和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面积约30多万千米2。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  相似文献   

9.
选取典型岩溶区贵州省安顺市为研究对象,依据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和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的水土流失等级,综合运用"3S"技术提取出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坡度等专题因子,生成研究区2010年和2015年水土流失分布图,分析2010-2015年间水土流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顺市水土流失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52.02km2,南部和西北部水土流失等级较高,2010-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70.05km2,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从2010年的29.7% 下降到2015年的25.6%,中度以上侵蚀类型面积下降,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大面积减少,安顺市水土流失形势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0.
以灭菌茶园土壤施入混合菌肥,探讨茶叶专用菌肥微生物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存活状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肥细菌生长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是土壤含水量为20-25%,土壤温度为25℃,pH4左右的酸性土壤石灰添加量为0.4-0.8%(约土壤pH6.6-7.3)为宜;制约菌肥放线菌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因素主要为土壤pH和含水量,以土壤pH6.6-7.3,含水量为15-20%为宜.土壤环境因素对菌肥真菌生长的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pH、水分和温度,酸性土壤最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1.
机场建设属点状型工程且具有扰动面积大等特点,开展水土流失实地监测存在诸多困难.本文以赣州黄金机场扩建工程为例,通过选择各防治分区汇水出口作为监测点,于降雨期间测定各出口地表径流流速和流量,采用浊度仪测定径流携带的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表明:2018年,项目区产生径流87.3万m3、径流系数为0.89;项目区因扰动地表等建设活动产生土壤流失1,524.8 t、侵蚀模数为2,609.1 t km3、径流系数为0.89;项目区因扰动地表等建设活动产生土壤流失1,524.8 t、侵蚀模数为2,609.1 t km(-2)a(-2)a(-1).以地表径流汇集出口作为监测点并采用相应的观测方法,对监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良地区曾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现已基本上得到有效治理,为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地势、岩土性质、森林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运用灰色理论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度分析,揭示了植被因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在四大因子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贵池市境内的秋浦河,两岸灌木林地进行综合性考察,指出该区灌木林曾由于人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灌木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视下,全面封山育林,恢复和保护植被,使该区林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文章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灌木林地生物学特性及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池州地区更好地恢复灌木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文概要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关系数、降雨最和降雨次数为指标,利用实测的气象数据,评估一个新的多站天气发生器GiST在中国东部钱塘江流域模拟降雨的性能。任此基础上,结合全球气候模式Hadgem2-ES,分析在浓度路径RCP8.5下GiST模拟2071-100年的降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太原市自然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应学院学报》2018,(2):62-67
通过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可以认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太原市2016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等,选取植被(植被覆盖度)、土壤(土壤指数)、地形(坡度指数)等3个指标进行计算,然后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归一化后的环境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处理,计算出太原市自然生态环境等级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太原市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及以上等级区域面积占全市的近七成,整体表现良好.但这并不等于该区生态环境水平高,因该区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所以只有增加城市绿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持续修复生态退化区,不断涵养水土,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用气候倾向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距平和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楚雄州辖区内10个县气象观测站近50年(1961-2010年)的气温、降雨资料,按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5个时段,分析了楚雄全区域,中部、西部、南部和东北部区域的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的演变。结果表明:近50年来楚雄州气温升高明显,暖冬现象突出,春季升温快,年降雨量和大雨降雨日数增加,秋季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数减少,年降雨量变率增大;尤其是近15年楚雄10县(市)平均气温16.4℃,较前30年增高了0.2℃;大雨以上的降雨天数平均增加了1~3天,其中,暴雨、大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年总降雨日数和小雨日数明显减少,春季降雨量增加,秋季降雨量减少,相当年份雨季提前结束1个月左右,雨季呈缩短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闽江上游地区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产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对照>果园>锥栗>杉木林。对照土壤侵蚀模数超过5000t·km-2·a-1,属严重土壤侵蚀强度范围,而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数均小于200t·km-2·a-1,属正常侵蚀范围。因此良好的植被覆盖或具有一定植被同时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地区、北方的土石山地等地区,其水土流失的面积大约共有180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面积有30多万平方千米,其水土流失面积就有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我国局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二、水土流失的成因以黄土高原为例,水土流失的形成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13-2015年,选择赣南信丰县梯田建园式脐橙果园,通过布设3种不同处理小区(分别为梯壁种植百喜草、梯壁保留自然生杂草和清耕裸露),开展不同措施下全年及典型场次降雨及产流产沙观测,结果表明:(1)降雨是影响地表产流产沙主要因素,产流量和产沙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2)一年中,梯壁有植被覆盖的处理小区较清耕裸露小区的产流产沙量小;(3)相同降雨强度下,各处理小区产流产沙量分别为种植百喜草<保留自然生杂草<清耕裸露,在脐橙果园采取梯壁种草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应.研究结果为推广脐橙果园植草覆盖、防治果园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治黄科技信息》2007,(4):21-21
据水利部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平km^2,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m^2。增产粮食180亿kg,1300多万水土流失区群众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