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全球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价值失范问题等始终未得到有效化解。鉴于此,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面对全球治理的现实困境,基于对人类共存共生性的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在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革新国际制度体系为导向,围绕可持续发展转型进行谋划,为维护自然基础指明了现实向度。以微观层面的国际分工实践汇聚共同利益,以共同价值构筑价值认同,以系统论视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具备若干重要基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想基础;地球生态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自然基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济基础;民意心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基础;现代科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技术基础;相关思考与探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贺词的主题之一,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起者与推动者,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积极担当,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扩大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提出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0,(4):17-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于时代的潮头,以人类发展的广阔视野高瞻远瞩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马克思交往思想、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遵循世界全球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回答世界发展之问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需要的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从国际制度视角探讨命运共同体,是对现有研究的必要补充.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有价值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基础,共同理解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基础,而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组织的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国际制度具有明确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避免了共同体建设的模糊和不明确方面.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实现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中国以"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现有制度改革为驱动,以周边制度建设为首要方向,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今后,应把共同体理念贯穿到中国的国际制度外交中,妥善应对美国的选择性制度战略冲击,在若干重点国际组织中先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从国际制度视角探讨命运共同体,是对现有研究的必要补充.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有价值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基础,共同理解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基础,而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组织的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国际制度具有明确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避免了共同体建设的模糊和不明确方面.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实现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中国以"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现有制度改革为驱动,以周边制度建设为首要方向,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今后,应把共同体理念贯穿到中国的国际制度外交中,妥善应对美国的选择性制度战略冲击,在若干重点国际组织中先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案与基本主张,是对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以往强国经验的历史超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观念支撑、参照标准,并成为验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角色的工具。虽然主权"迷信"、全球结构强力、战略定力考验和实际效果弱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制造了障碍,但通过自身实力的建构、国际机制的维护创新和国际互信的增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可期的,而且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主席关于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为应对疫情全球流行、克服疫情多重不利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威胁的现实回应,是对人类关于应对重大风险实践理念的历史超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拓展和升华。同时,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持续发展观和共同利益观的具体展示,为世界团结抗疫注入了坚定信心,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路径指引,为中国树立了良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赵洋 《教学与研究》2022,(10):85-9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当代国际关系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诉求。从国际关系学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它的共同体思想、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其中,共同体思想是基础,它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体现出在不存在中央权威的条件下对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追求。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两个核心支柱,它们分别强调通过采取各国一致行动来规避共同损失和获得共同收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创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政治的思路,并且可以成为一种由世界各国所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是当今全球大变局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全球大变局,美国正在重拾地缘政治对抗的冷战思维,加大对华战略遏制。中国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相互尊重核心利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任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中国核心利益外交实践在有效地维护了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尚存改进空间。中国应该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论述,树立关照他者存在的、注重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相对性的新型核心利益观。践行新型核心利益观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保障。中国核心利益外交需要进一步把握核心利益内涵的生死攸关性、人民性和规范性,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身份政治表现为“我”与“他者”的身份区隔,为审视大学治理中的组织冲突提供了相对统一的理论视角。在个体、群体、结构和理念四个层面,组织冲突有不同程度的身份政治表现。超越大学治理中的身份政治,需要个体不断反思,建构集体思维,形成组织信任,依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Min Hong 《Higher Education》2018,76(4):717-733
There are several common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HE) system around the world, lik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HE, fiscal pressure and orientation to markets, demand for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grea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e.g. The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 status report on worldwide reforms, 1998;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global mobility 43-58, 2014; Global policy and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 2014;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1:5-27, 2008). These trends and changes have reshaped university governance as well. Public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HE in Australia and China. The engagement between Australia and China in HE sector has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in recent years. To conduct better and further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Australian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and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in two nations’ university governance. Moreover, by conducting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nations, it also helps us to figure out the changes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over times under the global trend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lobal and local factor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y level and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Australian and Chinese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hree dimensions, state-university relation, university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 finance. This paper sketches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Australia and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 is looser in Australia than that in China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enjoy more autonomy and power than Chinese universities; as to university internal governanc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use a more business-oriented management mechanism; funding associated with full-fee pay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for Australian HE while Chinese government funding has been decreasing as well but funds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lay a minimal financial role.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创建中国现代大学的先驱,蔡元培与郭秉文于20世纪初分别变革和创建了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这两所学术重镇,形成了"学分南北"的独特格局。作为留学回国参与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典型代表,蔡、郭二人办学理念的差异,可以视为德国与美国两种不同的大学治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碰撞会通的实践产物。探讨两位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在治理理念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学术走向"现代性"的艰难历程,也可望为"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4.
Mok  Ka-ho 《Higher Education》2005,50(1):57-88
This article sets ou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o identify, examine and discuss issues related to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university merging a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ls. While it is basically an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of policy chang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to make its university systems more competitive and efficient in the global market context. University merging in China should not be simply understood as a pur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but rather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l from an ‘interventionist state model’ to an ‘accelerationist state model’. Rather than globalization bringing about the decline of the nation state, this article shows transformations taking pla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may not necessarily diminish the capacity of the state but instead mak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 more activist state in certain aspects.  相似文献   

15.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基础,从《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到《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从《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到《北京大学章程》起草、从宋代的书院规程到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中国大学章程以及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大学立法和章程建设、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大学的章程及大学治理等,中国两岸四地的大学从其章程建设的历程来看,尽管才百余年的现代发展史,却浓缩了古今中外大学治理的思想和机制,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不但为中国的大学治理提供了中国自己的道路和经验,还对大学治理的依据、长期发展的基础、世界水准大学的建设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建设中国开放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从宏观俯瞰的高度探讨建设中国开放大学的相关核心问题,梳理出中国建设开放大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明确中国建设开放大学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透析中国建设开放大学将要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寻求较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共同治理作为美国大学普遍的治理模式,强调民主、协商和合作,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的治理,尤其对于公立大学来说意义更为重要。明尼苏达大学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董事会、大学评议会、评议会咨询委员会和分组委员会的共同治理框架,强调多元利益相关者民主管理、协商共治、决策透明的治理模式,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大学发展目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表现为"牛桥"的"学者自治"、城市大学的"学者主导"、联合大学的"联邦制"、新大学的"共同治理"以及"92后大学"的"双会制"等五种模式。英国大学治理结构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政治权威集团自身的需求以及大学自身的逻辑,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在实践上主要是从政府与大学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近四十多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广泛的社会变革中保持世界一 流,牛津深入反思了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学术卓越”和“民主自治”,并 对治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2004-2006年的牛津治理改革大讨论是 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学术与行政权力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牛津的改革努力激 励着世界的其他大学反思自身的办学之道,反思大学的本质和未来。本文系统 分析了这场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调整、改革和完善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难点,也是关键。美国高等院校治理的模式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旨在介绍高等院校共同治理的理念,描述董事会、校长和教授三方在共同治理中的协作与分工,分析美国大学共同治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并探讨美国共同治理的经验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