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现有研究对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投入、产出和环境三者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以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创新投入、产出、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了全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悬殊,北京和上海显著领先,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市相对领先;新产品收入占比高是创新能力相对领先地区的关键制胜因素,而研发人员不足、科普经费和基础设施不足分别是相对落后、显著落后地区的关键制约因素。本研究成果为我国各省市诊断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邵同尧  潘彦 《科学学研究》2011,29(5):793-80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省域的创新投入产出经验模型,该模型首次把商标数量作为创新的度量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27个省市的风险投资、研发等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只考虑风险投资和研发投入的简单模型,还是在控制了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开放度、教育水平变量后的扩展模型,我国的风险投资对创新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我国的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风险投资。同时,风险投资与商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也会有利于区域创新,但并未发现国内各地区工资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是挖掘长江沿线巨大文化内需潜力,培育沿江文化产业新优势的根本。本文首先从园区创新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支撑要素两方面出发,构建以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潜在创新能力四方面组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3年数据对其创新能力开展实证研究,继而对各省市园区评价结果提出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借鉴经济学中弹性理论,将RD活动产出指标变化率与投入指标的变化率的比值定义为弹性系数,选取我国31个省市2009-2013年RD投入与产出数据,在考虑滞后期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各省市RD产出对投入的敏感性,并探究RD产出对投入的弹性系数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大多省市RD投入对专利授权量转化效率高呈规模报酬递增;科技论文数量对RD人员全时当量的弹性系数受各省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影响较大;各省市RD经费投入对科技论文数量产出的转换效率低呈规模报酬递减;对比2009年和2013年数据,各省市RD投入稳步增加,但弹性有下降趋势。因此,我国各省市科技政策制定工作的侧重点应该逐步从不断增加RD投入向合理调整RD资源的分配组合倾斜,推动各个级别的科研经费的改革与调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项核心内容。为衡量不同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兼顾多类创新主体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针对序关系分析法中指标重要性比较由专家通过主观判断给出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客观序关系分析法。运用该客观序关系分析法对中国东部地带11个省市在2009-2013年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不同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结论,并据此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改进的累积知识增长模型,以2001-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对象,分别采用普通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和面板门槛回归分析方法,对区域创新产出及其影响要素,尤其是各创新主体相对于全国创新生产技术前沿的内生差距以及技术基础设施对于创新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创新生产技术效率并没有统一收敛的趋势,它们和创新生产技术前沿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创新生产技术效率、技术基础设施、研发资本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均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影响,且以创新生产技术效率影响最大.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创新生产技术效率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生产率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导致区域经济难以均衡增长。在此背景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市的工业生产率偏移的资本产出差异项和劳动产出差异项,发现各省市的工业技术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分别使用似不相关估计(SUR)和空间面板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以及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了我国RD投入对工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投入更容易引致资本深化的劳动偏向型技术创新,劳动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能通过RD投入取得竞争优势;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地区从RD投入中更容易获得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冗余情况,了解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效率及31个省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及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文章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包含科技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状况等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CR-DEA、BCC-DEA和Malmquist-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年份变动情况,对31个省市的投入冗余进行了比较分类。研究发现,研究期完全有效省份的数量呈增多趋势,但总数仍远不及一半;5年来,基于技术进步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只有8个省份属于零冗余地区。当前阶段国家仍需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政策,引导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各省市则应基于当地科技资源冗余情况及资源禀赋,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9.
郭淑芬  张俊 《科研管理》2018,39(4):55-63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冗余情况,了解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效率及31个省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及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文章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包含科技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状况等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CR-DEA、BCC-DEA和Malmquist-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年份变动情况,对31个省市的投入冗余进行了比较分类。研究发现,研究期完全有效省份的数量呈增多趋势,但总数仍远不及一半;5年来,基于技术进步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只有8个省份属于零冗余地区。当前阶段国家仍需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政策,引导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各省市则应基于当地科技资源冗余情况及资源禀赋,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对于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应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BCC模型及超效率DE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31个省市为评价对象,并借助修正判定系数R2选取这些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以省作为决策单元,计算出各省市2011年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收益分析、投影分析及影子价格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带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且全国有9个省市效率达到了相对最优化,其余省市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采用SFA对2008—2017年东部沿海11省市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效率在0.3~0.5,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导向的创新效率低于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的效率值,长三角经济圈创新效率明显高于环渤海、泛珠三...  相似文献   

12.
面对高速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形势,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更多样的评价指标在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被合理考虑,从而单一维度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亟须完善,这对于认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可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切入,将区域创新划分为创新环境、创新合作、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六个一级指标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综合测度将区域创新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正反馈型、创新潜力型、能力引领型、效率引领型以及创新萌芽型。通过对每个聚类的特征进行探究,证实了我国各经济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适配性存在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媛媛  孙慧 《科研管理》2014,35(10):26-32
运用扩展C-D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法,计算出新疆1994年至2009年RD经费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为4.58%,远低于全国40.71%的平均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其次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法)对全国30省市科技投入的贡献度进行评价,得出新疆科技投入综合效率为0.4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效导致其贡献度很低,且呈现科技投入产出规模效益递减的趋势。因此,在现有科技投入规模下,应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将科技投入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出,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差异性,以便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给出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投入总量、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出、知识产出和绿色产出五大综合评价因子,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β绝对收敛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在2002—2011年间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创新效率的整体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起阻滞作用,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各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从东北、东部、中部到西部由强到弱的梯度分布,而且β绝对收敛检验表明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在地区间不存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群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其相关研究一直是热点。但如何比较城市群的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现在相关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且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参考OECD、《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两种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系数相关性分析法,对比分析我国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泛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科技要素分布,并对城市群科技竞争力进行排名比较。通过分析,区域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但是三大城市群地区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在不同指标体系下的排名是不一样的。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产业活跃度要大于环渤海地区,广东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外向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琼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09-116
基于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市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并通过静态、差分GMM和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滞后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本身存在累积效应,前期创新能力是当期创新的基础;市场化程度、城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替换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后结果依然稳健.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将资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纳入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1999~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电力产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资本、劳动、资源投入产出弹性分别为0.56、-0.06、0.45,说明电力产业的增长是资源消耗和资本投入驱动型;电力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均值较高,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技术效率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的东、中、西地理特征;资本产出比对技术效率影响最大,如果资本产出比降低1%,技术效率将提高近2.5个百分点。以省为主体的行政区域垄断是各省市技术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发电和电源结构的优化是导致中国电力产业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省域农业科技创新特征与内涵及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从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要素、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3个方面构建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地区差距较大,且排名呈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30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溢出效应和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分析了制度质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DI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制度质量负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 FDI溢出效应对智力资本有显著正向影响,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不仅拓展了研究FDI溢出效应和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关系的理论空间,同时也对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长期以来,无论国际亦或国内都很重视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创新能力指数均显示我国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但具体到我国各地区企业的创新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使用SPSS因子分析对我国31省、市及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研究,取得各地区企业创新能力排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最好的地区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京津冀区域所在的华北地区及东北地区企业创新实力相对较弱;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企业创新实力提升明显;西北地区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效益最差。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各地区加强企业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