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许燕 《语文天地》2014,(12):19-20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事实上都是未定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语文课改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很明显,“教什么”放在首位,“怎么教”位居其后。换句话说,一堂语文课,首先考虑的绝对应该是教学内容而非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样,搞什么创新,都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另外,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  相似文献   

4.
开学以来,听了几位年轻教师的语文课,在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大多表示,语文课堂上不知道该教什么。无独有偶,一次与几位有着20年左右教龄的语文教师交流时,他们也反映,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难上的原因在于不知道该教些什么。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实就隐藏在一篇篇课文里,需要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热烈讨论。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通过一次活动"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似乎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 由于诸种因素乱麻般地纠结,"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几乎成了一个超级难题! 在诸种因素中,有客观的、教师个人难以左右的因素,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科书编撰,优质语文课程资源的供给,语文考试"考点"的清晰、考试信度和效度的提高等等.但其中也有一些主观的、语文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握的因素.我们就后一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是指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面对一篇课文不知教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比怎么教更重要,它是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别的学科,如数学、科常、思品等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已体现在教材之中,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语文课的识字、作文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褚安娜 《快乐阅读》2013,(27):67-68
一、学习,关注本体性教学目标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很困惑的问题,有时候即使看了课标感觉似乎都是明白的,但是因为课标的呈现都是大的条条框框,所以具体在每一课中实施起来依然有很多迷茫之处。最近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明确指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  相似文献   

9.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读书,就一般意义说,读的就是课本。再具体一点说,读的就是课文。可是,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很少有人能说清需要学什么和教什么。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学的内容是显明的,或公式、定理,或事件观点,或实验、结论。语文的内容“溶解”在课文里了。课文里有什么?生活和人生。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给每一篇课文制订具体而翔实的教学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会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原点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清晰的教育学的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祝福》课后练习题(参见人教版教材第二册)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助读系统、作业系统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和学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练习题。在语文教材中,练习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问,一种是设事。设问是提出问题要求回答,设事是提出任务要求完成。不管是“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和学融为一体,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一、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新课程必然带来“教案的革命”,教案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特别是语文课,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觉得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教会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有些学生读到初二初三,甚至有些高中学生还问:“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学?从哪里下手?”这里实际显示出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广泛,学习过程漫长,不能立竿见影,单靠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只学语文而不学其他学科也学不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活,始终把一教会学生学语文”当…  相似文献   

15.
语文科教学内容问题似乎早已解决,因为大家都认为语文教材上那一篇篇的课文就是语文科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语文课教课文,自古而然,似乎天经地义,不会有错。  相似文献   

16.
要是能凸显文本中最为核心的语文价值,侧重文本的"文",解决"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样,语文课就再不是"教课文",而是真正的"教语文",让语文课散发出浓烈的语文气息。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以来,每教一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个老问题——教什么。我认为,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材,树立教学的主体观念,对教材作出科学的选择,才能科学地实施教学,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谓课文教学的主体观念,就是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所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中心,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得围绕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一、教学内容:基于“素养”,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现在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于  相似文献   

19.
马兰 《学语文》2014,(3):40-41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是每个语文教师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教什么”归根结底,决定了应该“怎么敦”,并影响着“敦得怎么样”。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