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移情说"是19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立普斯。中国理论界试图在中古古代文论中找到与立普斯的"移情说"对等的理论,但中国和西方的"移情说"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移情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情(Empathy)最早是一种美学理论,是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her)于1873年提出的,称之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即“把情感渗进里面去”(Einf櫣hlung)。后由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Lipps)把移情这一理论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发扬光大,成为盛行于19世纪欧洲大陆的心理美学思潮。概括来说,移情理论是指人们在观照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审美活动就是把自我的内部活动移入到对象中去,对对象作人格化的观照,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移情作为跨文…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美学史上,首先对移情现象进行过具体深入研究而形成“移情说”的,是德国的立普斯.“移情说”是心理学的美学派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曾经风靡欧美.当时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了.但是以往我国研讨“移情说”,偏于美论的角度,却走上另一极端.从美论的角度看,“移情说”否认美的客观性,混淆了物与心、对象与主体的原则界限,颠倒了  相似文献   

4.
以心理学方法研究美学有4种观点:立普斯移情理论认为审美欣赏实质为移情过程,偏重由我及物;谷鲁斯内摹仿说认为审美核心是“内摹仿”,偏重由物及我;巴希的同情象征主义说认为美存在于心灵与对象发生同情共鸣之际;伏尔盖特移情说认为审美是超越自我的“客观感情”。  相似文献   

5.
立普斯的移情说研究对象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转向对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的探究,对西方现代美学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也对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有诸多的启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促进作用,可从情感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吸收和改造了立普斯的移情说,把它深深地植根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之中,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移情观.朱光潜移情观有着中西融合的鲜明色彩,但是这种融合由于文化根源上的差异而呈现出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8.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就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移置"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是情不自禁的审美模仿,是主体向周围现实"灌输生命"的活动,即以人度物,把物看作人,审美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纯粹客观物,而是经过自我情感外化后的"客观的自我",特点是没有欲念、没有目的性、忘记了现实和实际生活,从而使物我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关系。此时,主体的审美快感超越了对客体对象的欣赏,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实际上,"移情"是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移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审美活动,阐述移情现象的产生、作用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运用,归纳出其在中国古典诗词具体创作过程的四种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杜晔 《青海师专学报》2008,28(1):111-115
移情与外位是两种相异甚至相斥的审美观.前者强调"审美移情于物",后者则要求审美者与外物相脱离.移情与外位在审美活动中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只有通过移情与外位两种审美体验,我们才能对审美对象有全面、辩证的认识.笔者尝试从对交际策略培养的影响、对师生"换位策略"的影响以及几种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来探讨移情与外位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