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民俗艺阵宋江阵源流、特征及传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江阵是流行于我国闽南和太晚地区的一种以武术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稀世之宝”。本文对宋江阵的起源、表演特色以及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宋江阵的表演形式依宋江阵的大小,有36人阵、72人阵、108人阵等,现今的宋江阵以36人阵最多;宋江阵的道具主要有兵器、乐器及谢篮,从不少兵器来自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器材来看,宋江阵的发展与百姓生活日趋紧密;宋江阵起源于农业经济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宋江阵,必须对宋江阵形式和功能进行合理改造,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以台湾日据五十年中宋江阵的移转轨迹为逻辑起点,探究这种乡土武术的历史演进及其功能形构。研究认:在台湾日据初期,宋江阵的主要社会功能被用于抵御日本的入侵,展示中华武术的技击本质和尚武抗争精神。在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宋江阵主要出现在庙会、余庆等场域之中,在保留其宗教仪式"保驾护航"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种神人共娱的精神工具;在日本人观赏的场域中,宋江阵武术展演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示与象征。在日本推行的皇民化运动中,宋江阵成为牺牲工具,只能暗中习练和操演,成为台湾乡土民众的一种精神抗争力量。在日据五十年的历史演进中,可洞悉宋江阵始终是被选择的工具,并伴随社会的需求而移转,从中也可窥探台湾日据社会之变革,以及由此而型塑的乡土民众的历史心性迁移。  相似文献   

3.
台湾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宋江阵是台湾武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宋江阵为闽台社会所独有,台湾的宋江阵传自福建.武术表演与阵法操练为宋江阵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内容.宋江阵与宗教、戏曲、民俗等文化事象交互濡染,成为一个多元共生的复合文化体.对台湾宋江阵的文化阐释有利于全面认识与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更好服务"海西经济区"建设、密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9,(3):86-93
采用文献调研和实践田野的方式,对闽台"宋江阵"称谓考据及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之"景"进行解构。研究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宋江阵"之词的文献呈现及实践中发掘的具有明确字样痕迹的器物,远比大陆地区历史悠久,这种现象与众多宋江阵研究者所得出的我国台湾宋江阵源自祖国大陆移民所传的结论之间形成了反差。研究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社会禁忌及民间武术组织自身存续需要,使得大陆地区以"套宋江""宋江队"等称谓替代"宋江阵"之词,表明这种武术组织的称谓不仅是人操弄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台湾民俗体育现状与问题,对台湾庙会中的民俗体育表演进行考察,结合历史分析、文献查阅和现场访谈进行研究。发现:台湾庙会中有大量身体表演的内容,这和农业社会中的环境压力有关,民俗体育表演有联络感情、维持稳定、放松身心、强健体魄、伦理教育等多项功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台湾庙会中的民俗体育陷入传统性丧失、后继无人和外力过多干涉等困境,虽然地方政府和业界做出许多努力,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民俗体育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文化视域,探讨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两岸宋江阵在生成发展历程中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武术人士抗日及宗族繁衍等相互融合,促生了浓郁的爱国爱族爱家精神,使其成为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媒介工具。依据学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及宋江阵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元素,从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同宗同族的血缘文化认同、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认同、一脉相承的礼仪文化认同4个维度阐释了宋江阵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作用。据此,建议深化赛事汇演场域交流内涵、加强学术活动场域建设、拓宽校园教育场域交流、拓展宗族文化场域建构等实践路径,助力于深化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宋江阵”与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一样,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闽南地区“宋江阵”的分布情况、组织形式、群体结构、参与动机、物质设备等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地区“宋江阵”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目前面临的是后备人才匮乏、经费短缺及宣传和推广力度的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理论研究、促进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大宣传及对外交流力度。  相似文献   

8.
闽台作为有着地域和文化渊源的区域之一,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财产。同时,因为闽台文化它所具有的乡土性、情感性、普及性、娱乐性及宗教性等特征,促使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活动既有着竞技体育等其它活动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易唤起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因此,研究闽台地区的宋江阵这一文化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于梳理宋江阵的价值,获得宋江阵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寻的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庙会是对庙中神灵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庙中神灵活动的同时,逐渐融人了集市交易的内容。这时的庙会又被称作"庙市",活动场所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成为中国民间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过去北京有八大庙会和五大庙会之说,分别是指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雍和宫、白云观、厂甸、东岳庙、蟠桃宫和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等。 现在北京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历年北京庙会办得最红火,让人玩得最开心的地方要数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和地坛庙会。  相似文献   

10.
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福建与台湾两岸的文化由于移民的历史缘故,有着极强的交融性。闽台的民俗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是赛龙舟、宋江阵、打干乐、跳鼓阵、车鼓阵等在台湾深受民众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与福建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缘于这种渊源,应大力促进两岸在民俗体育方面的交流,激发台湾同胞的民族、乡土认同感,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办好学校体育节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竞技性强,项目单一,参加比赛的人数少,整个过程都由教师统一组织,这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我校(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一中)以体育节替代了传统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使98%的学生不同程度参加了体育节的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学生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体育文化节-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近几年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淡化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世纪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应走出原来田径锦标赛的竞赛模式,它应该有崭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有更灵活、有效、开放的形式和更易于实施的组织形式,有更充实、合理的项目和内容,让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变成集竞技与普及并存、健康与趣味结合、参与与提高相宜的趣味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节.  相似文献   

13.
乡村节庆体育的社会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节庆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来探析其社会功能。研究表明:节庆体育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社会个体、社会文化、社会结构3个层次,是传统体育根植于乡土民间人民中间而源远流长的主要文化形式,其社会功能是综合的。  相似文献   

14.
节庆体育文化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中,失去了价值依托,丧失了信仰支撑,极大地制约了节庆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传承节庆体育文化,创新开展模式势在必行。要将信仰回归到节庆日中,使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气息得以传承;以人为本,依据不同人群的年龄特征、需求和节庆日特色对节庆体育活动进行类化参与、类化开展,创新开展模式,让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永葆内涵并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宝强 《体育科学》2012,32(5):92-96
寒食节是唐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许多唐诗对该节日进行了描述。唐诗在描写寒食节时多以哀思、伤时为基调,但有众多诗篇却描写了与该节日气氛迥异的体育活动。通过对有关寒食体育活动唐诗的分析,解析该类唐诗的审美情趣,阐发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的文化与经济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于杨  夏光  刘巍 《冰雪运动》2009,31(5):92-96
探究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效应,对振兴龙江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提出连续举办12年的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将滑雪从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成一个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一个标志性品牌。认为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塑造了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和引领时尚的滑雪节文化;带来越来越广泛的滑雪消费市场,引起日益国际化的滑雪场开发与经营,形成趋于完善的滑雪产业链;使滑雪旅游成为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并且推动了龙江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龙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从历史渊源、炮龙的制作工艺、表演方式和功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揭示出广西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广西宾阳炮龙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相应建设性意见,促进宾阳炮龙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节庆体育文化进行了界定,并就其和谐观做了剖析。结合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内涵,本研究认为,节庆体育文化的文化属性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很大的同构性,积极发扬节庆体育文化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体育正逐步融入普通农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研究分析节庆体育社会功能的演进,勾画节庆体育社会功能演进轨迹,揭示节庆体育社会功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指出节庆体育社会功能的演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性,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和立新 《体育科学》2000,20(1):20-22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通过泰山国际登山节的效益分析 ,认为 :节庆性竞赛活动对举办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多领域、多层次、多时限的巨大效益 ,节庆性竞赛活动与竞技性竞赛活动相比 ,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更为鲜明的地域特色、更为浓烈的欢庆氛围、更为广泛的健身参与 ,以及更为直接的经济追求等社会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