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探讨水资源利用结构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2为0.83;城市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最弱,关联度r3为0.62;②生活用水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3为0.92;其次为农业和工业用水;环境用水量受城市发展水平影响最小,关联r4度为0.68;③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用水的增加和人均GDP等经济因素以及人口规模相关,需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生活用水的持续增加,维持北京市用水总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西安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用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婕  张华丽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0,32(8):1520-152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安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城市用水量和用水部门结构也在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西安市1978年-2007年城市用水和城市化有关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城市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程度对城市用水量影响的关系模型,并对城市化主要指标和城市用水部门结构进行曲线拟合,探究西安城市化主要指标对城市用水部门结构的影响,为促进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安城市用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城市用水部门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城市生活用水量随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呈现单调上升的特征;生产用水量随GDP的变化呈倒"U"型线走势,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相似文献   

3.
屈达 《今日科苑》2007,(12):94-94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工业和城市迅速发展,高强度、大流量集中取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生活用水被挤占,一些原来吃水不难的群众因此进入了困难行列。一些农村地区被来自城市的生活污水污染和工业废水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正严重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工业废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采用合理的方案和措施,及建立良好的供水水质保证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丽  郭天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272+236-272,236
哈尔滨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城市用水利用率较低。论文选用生活用水量、生产用水量、人均用水量及万元GDP用水量4个指标,利用熵权法评价了哈尔滨市2000-2008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城市生活用水对气候变化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丽  董婕  延军平  闫娜 《资源科学》2009,31(6):1040-1045
根据西安市1978年~2007年城市生活用水数据和气候资料序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活用水的影响,并建立城市生活用水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城市生活用水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与年均温度、年均最高温度和年均最低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44、0.437和0.721,而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比较弱;利用多项式模型提取生活气候用水量,离差系数为10.97,表明其脆弱性较强。根据气候影响因子,对城市人均生活用水进行预测得出年均温每增加1.0℃,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将增加1.095m3;预测表明近5年内,在西安城市节水措施中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应在75.92~83.22m3。  相似文献   

6.
王文楷 《资源科学》1985,7(3):20-28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决定因素。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迅速增多,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城市用水紧张。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调查分析河南省城市的供水条件和城市用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探讨今后城市供水的开源方向和节水途径,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海良  徐佳  王普查 《资源科学》2014,36(2):334-341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被集约化使用的同时,耗用量却显著增加。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率与全国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基础,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是全国用水总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城镇化率每提高1%,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7.68%,而总用水量将提高0.58%;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全国用水总量将突破红线控制要求,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对此,提出从技术节水、结构节水和生活节水三方面挖掘节水潜力,以及从生态增水、国际市场购水以及虚拟水贸易三方面增加水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被集约化使用的同时,耗用量却显著增加。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率与全国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基础,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是全国用水总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城镇化率每提高1%,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7.68%,而总用水量将提高0.58%;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全国用水总量将突破红线控制要求,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对此,提出从技术节水、结构节水和生活节水三方面挖掘节水潜力,以及从生态增水、国际市场购水以及虚拟水贸易三方面增加水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9.
沈振荣 《资源科学》1986,8(4):18-26
根据1979年统计,我国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其它用水总量为4767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4195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88%。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业用水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美国1979年统计,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48.6%;苏联1969年统计,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59%;日本1965年统计,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72%。就我国而言,大  相似文献   

10.
陈科信 《资源科学》1982,4(4):19-22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实践证明,不仅农业生产需要水,工业和城市建设都离不开水。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7。30多年来,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城市人口增加很快,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近郊兴建了一批新工业区,开辟了12个卫星城镇,已经由一个单一城市发展为群体组合的大城市,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随之而来,一方面全市用水量增长很快,另一方面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也成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气候连续干旱,水库年来水量一直较少,加之工业及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因此造成蓄水量十分紧张。我厂二号机是结合弓长岭选矿厂用水来发电的,即重复利用方式发电。但发电用水量较选矿厂用水量相比,每天浪费水十万立方米左右。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我厂决定对二号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欲更换一台250KW机组来替代原630KW机组,以达到发电的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量化长三角地区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该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2000—2015年长三角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研究发现,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前者,除上海第一产业外,长三角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用水量差异及其驱动效应与参考对象的选择密切相关;浙江第一、二产业用水效率提高促进用水量下降具有明显优势,而上海在第三产业上具有优势;上海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而江苏和浙江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江苏和浙江要努力控制人口规模,也是缩小用水量空间差异的有效途径。因此,长三角要采取有针对性、差别化的节水政策措施减少用水量,可以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控制方面具体考虑,经济增长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反而会增加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13.
《预测》1983,(Z2)
太原地区是煤炭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生活和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1950年为0.03亿立方米,1960年为1.1亿立方米,1970年为2.58亿立方米,1980年为2.9亿立方米。太原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比解放初期增长97倍。1980年供应的地下水占供水总量的79%,河水占16%,泉水占5%。七十年代初,太原市大量发展深井作为工业水源,郊区也开始打深井。1972年以后,错误  相似文献   

14.
君懿 《百科知识》2023,(4):57-58
<正>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人们常用“薪水”一词指代收入,之所以如此,在于古人认为生活必备的“饮用水”与日常所用的“柴薪”同等重要,故称为“薪水”。宋代以前,长安、洛阳等地凭借水井与河川,基本能够满足城中百姓日常用水需求。宋代以后,工商业逐渐兴盛,城市人口不断攀升,用水量急遽增加。有人从中觅得商机,从远处的河流中运水贩售给市民,由此产生了以售水为职业的群体。贩水现象古已有之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杜甫在夔州游历之时,眼见当地百姓用水困难,发出“云安沽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的感慨。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海,使环境和应用水被严重污染。本文从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况和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并具体阐述了PLC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恬  陈远生  杨琪 《资源科学》2015,37(4):744-753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能源消耗是水系统终端消费环节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典型测试和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9个城市的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环境因素、家庭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的用水能耗强度介于(11.04~20.78)k Wh/m3之间;大部分研究区域冬季能耗强度显著大于夏季。气温是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气温越高,室内温度和出水温度越高,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越低。家庭自身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洗浴频率、家庭节水行为数量与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人均日用水量、洗浴温度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平房的用水能耗强度小于楼房。设备技术因素方面,电水壶个数、洗衣机已使用年数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洗衣机能效等级与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柳雅文  赵旭  刘俊国 《资源科学》2016,38(10):1914-1924
最终产品本地用水指支持最终产品生产所需的本地水资源,该用水指标能够反映最终消费和产品供应链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因而开始被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采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核算天津市的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并用结构分解模型对其变化情况进行驱动力分析,进而探究了社会经济层面上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2002-2012年间天津市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增加了6%(1.1亿m3)。人均最终消费效应是其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直接用水强度效应和最终消费部门效应是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从产业部门来看,农业部门的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最大,但工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天津市可以通过减少出口高用水强度产品、提高出口产业用水效率、提倡本地居民改变消费结构和将最终产品本地用水和水足迹等指标融入企业绿色核算体系等方式减少天津市本地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内乡县城区供水形势日益紧张,特别是今年入夏以来,随着居民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供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用户用水困难,用水呼声强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供水问题,对城市供水工作提出了要求。切实解决城市供水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造成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日益广泛,分析当前常规水净化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阐述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结合反推理论,找出天津市低碳发展影响驱动力,利用岭回归对1996-2011年天津市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描述天津市低碳发展与驱动力之间关系的模型。探讨人口增长、人均消费、能源强度、城市化率、第三产业比率等8个因素对天津市碳排放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人口增长、人均消费、城市化率等因素加速碳排量增加,能源强度、第三产业比率等因素减缓碳排量增加。并就改善这些影响因素,提高城市低碳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