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转注”     
在对传统“六书”的解释中,以转注说纷讼最多。其纷讼的凝聚点有二:一是对“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转注界说的理解,二是转注与其它五书的关系。本文拟从对许慎转注界说探源入手,在此基础上来认识转注字的形成、与其它“五书”的关系及其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一、论《说文》的转注是有相同构字部件的同源分化字 如果对历来的转注说作宏观的类的划分,则不外乎主形说、主义说和主声说三大类。主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3.
根据许慎转注之义例,从新的角度分析“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内涵,把握其外延,重于“意”与“义”之分,“同意”与“同义”之别,旨在完全符合许慎原意的基础上理解“转注”,并以此评述转注众说。分析其违背许慎“转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5.
《说文》建构了一个完善的形音义解说体系。转注字必须是部首相同,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三者缺一不可。“考”“老”二字属于同一部首,意义相同,上古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6.
“转注”是“六书”中意见分歧最多的造字法则之一。文章论述了“转注”与“六书”中其他类别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转注”观体现的转注字的特点.并从历史与心理的角度揭示“转注”字的成因,根据《说文?叙》及历史背景来探明许慎“转注”字解说失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转汁”是“六书”之一,最早给它下定义的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语焉不详,书中无例,遂使后人聚讼纷纭。高亨先生曾据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提供的线索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一书中,把以往的转注字观点归纳为十八种。其中大多数说法都为学界所否定,比较流行的有三说:同部互训为转注;语词声韵之转即转注;“转注原体字”移附到类首上即加注意符为转注。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成分,但同时也有可商之处,转注问题应该是可以说清楚的,今一抒己见于兹,以为求教于方家之由。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的眼光考察“转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前人之说为起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讨“转注”的实质,解释“转注”的条例,并验之文字材料,以此就教于方家及同志。 一、古今“转注”说的得失 “转注”之名,始见《汉书·艺文志》。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名称皆同。许慎始建条例:“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郑玄注经及汉代其他文献,对此均无异  相似文献   

9.
自许慎《说解字》问世,《说》的研究层出不穷,《说》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后世学在肯定《说》功绩的同时,也对《说》内容提出了很多质疑,在“六书”理论方面聚讼尤多,如转注、假借的界定,“六书”的次第问题,多形多声问题,亦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六书”的分类标准是造字方法这个观点分析,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公释,《说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第二节 孳乳变易字的转注与假借 孳乳是指“义自音衍”,变易是“音义相雠”。所谓“义自音衍”,即“声通而形义小变”所谓“音义相雠”,即“形异而声义俱通。”①章太炎说:“一字递衍变为数名……此其塗则在转注假借之间。”②转注、假借是汉字发展繁衍的必由之路。孳乳以字根为起点,以假借为条件,以转注为归宿,以同源字族共有的中心意义为核心,形成具有亲属关系的同源字群。《文始》正是以转注假借理论贯穿全书的。 章太炎在《转注假借说》中列举的转注字和《文始》相较,既包括变易字,如:  相似文献   

11.
《章氏家族网》、《章氏宗亲网》、余干同乡会网站《余干人》等都刊有文章说章文谷为南唐状元。如《章氏家族网》载有章寿发《章氏状元》一文曰:“仁彻(“彻”原文为“徹”——笔者)公支系:章文谷迨溃=ㄆ殖侨耍判卸D咸?北宋太祖开宝三年)庚午科(970年)状元,宋授刑州录事垒(“垒”当为“参”——笔者)军,赠工部侍郎、太子太保。”章寿发还翻译南唐著名文臣乔匡舜所撰《太傅公传》,传中也提到:“太傅公(名仔钧)一十五子,皆列于朝。或文、或武,全在朝中任职,其孙章文谷状元及第。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闽人莫…  相似文献   

12.
论转注     
六书中的转注,自来聚讼纷纭,迄无定论。近年来读了几篇论转注的文章,仍觉未能发六书转注之旨。本文拟提出个人的肤浅见解,和大家共同讨论。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对转注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许慎的定义较为简单含糊,容易引起歧解。自唐以来,解者不下百家,撮其要者,约有以下几说。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而没有弄清的问题。什么叫做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但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何谓“一首”,如何“建类”;何谓“同意”,如何“相受”?许氏都没有解释清楚,以致后人对此解释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自唐以来,解释转注的有好几十家,但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尽如人意。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下列几派:  相似文献   

14.
“转注”之说,可谓聚讼纷纭,至今没有完美通达的解释;然而“百家争鸣”,互相启发,不断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体系的认识,逐渐揭示了汉字“音、形、义”之间错综关系,逐渐分辨清楚了文字体系与词汇体系的联系与区别.本文拟以前人之说为起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讨“转注”的实质,解释“转注”的条例,以就教于方家及同志.一、古今“转注”说的思考“转注”之名,始见《汉书·艺文志》.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名称都同.许慎归纳出条例:“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郑玄注经,以及汉代其他文献对此无歧说.唐、宋以降,歧说纷起,各肆己意,以致无所归依.  相似文献   

15.
汉字”六书”中的”形声”历来颇有争议。一般教科书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均无一例外地祖述许慎义例或《说》段注。孙雍长先生《转注论》,本着…转注’造字法之所以长期未能得到正确的统一认识,症结正在于对‘形声’造字法和‘形声字’的错误理解”的观点,在建构自己的转注新说的同时,重新解释了许慎的“形声”定义,推翻了许慎的形声例字,与传统的形声说各道异趋,由于孙先生的形声说涉及到汉字的产生、发展、构形模式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所以不能不对此进行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从转注字的例字谈起——与陈殿玺先生商榷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殿玺先生的《质疑义旁表字义的转注说》对转注字的例字有不少误解,如误解“眼,目也”是引申义,“目”与“眼”不同义;误解“香”和“馨”不是一个概念;误解“牺”字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成是转注;误解“巴巴”“爸爸”是联绵字;误解“老”是转注字,又是会意字。现和陈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六书”说立足于小篆分析汉字构形,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但也有诸多不足。“三书”说弥补了六书说的不足,提出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掌握“三书”说,重在准确理解假借,“三书”说所舍弃的转注实际上便是形声字中加注了音符。  相似文献   

18.
汉字倒说     
汉字的六书,《说文》对“转注”一类,语焉不详。后世学者提及转注,也仅限于许慎所举出的例字。《汉字例说》一文,作者从转注的角度综合考虑,对部分现代常用字作了分析,跟传统的解释有所不同。希望能抛砖引玉,互相切磋,以推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研究的角度和着  相似文献   

20.
(一)对于“六”书中的“转注”,自郑玄、班固、尤其是许慎提出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许慎的八字定义、两个例字,推求探索、各抒已见,然迄无的论。有的人在探求之后,一方面感到“转注”字在《说文》中没什么标志,另方面,又受到“义转”说的影响,所以仅认为“转注”是“诂训”之法,充其量不过是“用字”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转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