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2.
我是有一个诺言的,图书馆方面的会只要有时间就参加;但我没有诺言每次都可以讲出一点什么道理来,因为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只有一个总的概念.来这里是表示一种心情,与大家一起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图书馆工作在我国的地位问题我们最近一直在呼吁,效果不大,但不能说没有效果.这么多人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状况有进步,但还是非常落后,标志摆在那里,三十年代盖的  相似文献   

3.
又一个邮包寄到了我的单位,包裹还没打开,战友们就说,肯定又是你母亲做的煎饼。是啊。母亲不知道给我寄了多少这样的邮包。每次打开邮包,里面那香喷喷的煎饼都让我馋得流口水。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想起了家乡的那台小石磨。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悲哀     
这次回国养病,收到约稿信。我从不曾想过,也实在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好讲的东西。记者有什么好说的呢?何况眼下的风气又不怎么好。想起10年前我上大学时作的头篇文章,题目叫做《我为什么要当记者》,我说,我的家乡没电,每人每月只供给2两煤油,我是凭着蜡烛和一根芯的小油灯读上大学的,但报纸上讲得满天下的莺歌燕舞,我考新闻系,就是要讲实话。现在想起10年前那股童稚气、认真劲,着实好笑。虽然那时比现在小10岁。我的家乡人有点自由散漫,常常有人骂天,而且那语言,都成了约定俗成。每次回家省亲,什么脏话  相似文献   

5.
邬前安 《大观周刊》2013,(8):299-299
今年是我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第20个年头。在20年中我一直都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也见证了不同时代学生不同变化。长时间与学生的相处.让我对师生关系的把握有了很多的体会。其中体会最深的是觉得如今的学生比过去成熟得早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选择并开始大胆地表达出来。面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变化。应该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6.
我在农村信用社工作30多年,其中有13年是在市联社办公室工作,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我学会了档案整理工作.回家后,我沿用办公室的建档方式,在自己家里也建立了一个"写作档案室",搜集、贮藏了30多年的写作资料.  相似文献   

7.
肖云 《新闻天地》2004,(1):52-54
2003年11月28日,浙江台州赤城宾馆。记者好不容易瞅了一个机会与回乡省亲的姚沁小姐坐了下来。“美国的西餐不如家乡的饺饼筒好吃!”刚刚吃过家乡菜的姚沁小姐抿了抿嘴,微笑着感叹道,“回家的感觉真好,今天凌晨2点,我一上家乡的高速公路,就感觉到了天台的巨大变化。5年了,我差点都认不出来了。听爸爸说,始丰新城的建设也启动了,再过5年,又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啊!”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家里餐桌上常有咸菜下饭,那时从未觉得怎样.如今家乡与我,一南一北,那些有关咸菜的一切,竟都成了叩问味蕾的缕缕乡愁. 在我的家乡东北,咸菜有很多种.冬日的街头,打开咸菜小贩推车上的厚厚棉被,总有种夏日的蔬菜在寒冷的冬天凝结成了咸菜的错觉.面对几十种不同的咸菜争奇斗艳,再加上摊主魔幻的唱腔推介,不买点儿回家仿佛晚上的...  相似文献   

9.
薛宝海 《视听界》2011,(1):118-118
2010年,最让我自豪的事情,就是参加了《等着我》的策划工作。这之前,我从未见过国内有类似的节目,当然,也从未有一个节目能这样地让我每次看都泪流满面。这是央视俄语国际频道跟俄罗斯国家一台合作推出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12.
周元 《中国记者》2021,(2):68-70
新春将至,磕磕绊绊的庚子年终于要翻篇了。对每一个湖北人来说,2020年的春节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远在海南工作的我也不例外。2020年春节,老家四位亲人从湖北恩施来琼团聚,计划过完春节就回家,不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他们滞留海南两个多月。一边是抗疫报道的紧张忙碌,一边是对家乡疫情的担忧,种种忧心、感动、感恩、振奋的心情,不断交织,成为我2020年春节深深的记忆。最冷的寒冬已经过去,如今,回眸那个特殊的春节,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青山同云雨,天涯共此时。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坚信:新闻无处不在.我一直在努力:随时随地抓新闻.2011年12月初,我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之约,到海南省海口市讲课.除去讲课只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就是这一天,我还采写了两篇稿件.2009年,我路过甘肃省甘谷县,到火车站时被告知:火车将晚到一个小时.在车站干等一个多小时?我不甘心,就到车站周边转转.就是这一转,让我回去写了两篇稿件:《甘肃省甘谷县一处珍贵的古民居亟需保护》《民居简朴吉风存》.这两次经历,对我来说,不过是“故伎重演”“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4.
你总是说我长不大,你总是说我不够成熟,你总是说我怎么年龄长了,却只是长成一个大孩子?可是,爸爸,你知道吗?每次你叫我的时候,你都是喊着女儿,因为在你的心里,我一直是你的女儿,在你眼中,我也就永远只能是个孩子了。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后,弟弟去了一座遥远的南方城市工作,于是回家的机会就少了。所以每次弟弟回家待一段时间,全家都像过节般喜庆。爸爸妈妈总是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好吃的,并对我说"你弟弟在外面吃的怎么也不如家里顺口,这次回来给他多做点好吃的,让他补一补"。到了弟弟回来那天,妈妈不停地让我发短信问弟弟到哪里了,爸爸虽一声不吭,却早早跑到火车站去等  相似文献   

16.
心路与心力     
点燃心灯 爱上新闻工作,不是在当记者之始,而是在走上新闻岗位一年以后。 1983年7月从武汉大学毕业,进入湖南日报。然而,第一年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内度过的,十分平淡。虽然偶尔也写几条稿,但无关痛痒。到后来我都有一点怀疑了,这份职业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第二年冬天,我回到了家乡平江县。这是一个山区县,也是当年彭德怀发动举世闻名的“平江起义”所在地。可此时,中  相似文献   

17.
读初中时就从书本上知道,我的家乡云南省邱北县境内建有中国第一座地下水发电站--六郎洞电站,可在邱北土生土长的我却一直没有领略其神采.这也难怪,因为这里九十年代以前还是国家二级保密单位.直到近日才有缘闯进这神秘的禁地.  相似文献   

18.
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我有幸三次参与载人航天报道.每次飞行都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新跨越,而每次报道对自己都是一个新挑战.回顾三次报道,最大的体会是,报道好载人航天并不轻松,它呼唤激情,更呼唤理性和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都能发现,随处都能捕捉.记者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没有主动抓新闻的意识,就会四顾茫然,眼中无物,也就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新闻“贫矿区”的记者,我曾为“无米下锅”而苦恼过、焦虑过,也一直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我一直磨砺自己的新闻敏感,观察社会、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也确实抓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谈比赛     
今天晚上,我从台北打电话回纽约,妈妈说她刚跟你通完电话,你的情绪不太好。原因是上课时,老师叫了4个学生去表演,第一个就叫到你,你原本练得非常好,但是上台却表现不佳。 孩子!我发现你一直有患得患失的毛病,而且从小就看得出,每次重要的考试结束,你回家总不高兴,说自己考坏了,可是成绩出来,却往往是全班,甚至是全校最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