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权利。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的学说。行知先生写了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章——《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赞同行知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一直在思考  相似文献   

2.
案前的这本《教育凝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我前后读了3遍,每一次与郭志明先生共同"凝眸教育",总会平添一种全新的思考和感慨。该书收编的76篇教育随笔,记录了郭志明先生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听  相似文献   

3.
孙莹  康静涵 《小学语文》2008,(12):29-3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生活教育》2010,(5):96-96
这两期刊的封面去掉了商品化,最为心慰。这两期刊物首篇登了叶圣陶老写的《"生活教育"——纪念陶行知先生》与梁漱溟老写的《怀念我敬佩的陶行知先生》重量级文章,均显示可喜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正>"这一篇"指的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  相似文献   

7.
先师游泽承(国恩)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但是他对我的教诲还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那是1951年的春天,我刚以插班生的资格来到北大一个学期。我在家乡时,就早已仰慕先生的学问,想要请教,却又不敢。后来终于下了决心,写了一篇关于四川火井的考证文章,引证了《水经注》、《华阳国志》等书中的材料,誊清后送呈先生审正。先生很和气地接下了这篇习作。过了几天,先生在民主广场上遇到我,就把我叫到屋里,把习作还给我,并且对我说:“看你这文章,你还是肯用功读些书的,也查了一些材料,但是这还不够,必须努力学习新知…  相似文献   

8.
《股市动态分析》第42期有一篇慕容辰先生的《耐心的力量》,恰好与我最近思考的一些事情暗合,所以特意写下这篇小品文,来简述我对耐心一词的理解,也算是对慕容先生有个唱和吧。经过几年的投资历练,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眉睫 《中文自学指导》2010,(4):101-102,F0003
2008年9月7日,傅宏星先生对梅光迪后人梅放先生说:“春节前(2008年1月),我去南方搜集资料,偶然发现了一厚册梅光迪先生的油印讲义,由三篇讲义组成,未见收入《梅光迪文录》。当时,我把讲义(数码全照)传给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沈卫威先生。  相似文献   

10.
端木美 《留学生》2010,(1):54-55
应该说.虽然我敬仰季老先生已久,但是我与先生没有师生缘份。我本没有资格为先生写纪念文章。但是.我还是有幸与先生有几天之交.得到过先生的谆谆教诲,在《留德十年》写成出版前.就听到他谈战后,回国经瑞士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不应忘记的一个片断。如今.为了重温这位可敬的老人与瑞士的一段机缘.为了感谢他对我的教诲,我还是写下了这篇短文。  相似文献   

11.
何谓“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我以为。为此,我曾写了一篇《“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的文章(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7日,从上海华山医院传来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先生逝世了。这个消息让我感伤。恰有《教师博览》的周正旺编辑约稿,希望我作一篇叙述恩师的文章,我即以与章培恒先生交往的一些故事回应吧!章培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3.
付红  李黎 《四川教育》2005,(7):37-39
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 师:一见面,就想好好地考考大家。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过没有?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15.
【我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自然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年的“我”。两个“我”的生活环境、学识思想大不相同,那么两个“我”眼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否一样呢?  相似文献   

16.
近日,连续读到好几篇关于“绿色批评”的章,特别是毛荣富先生在《人民教育》(2∞2年第3期)上的那篇《绿色批评》以及上海《新民晚报》“桃李芬芳”专栏中的几篇短,令我颇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章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对中小学生要尽量使用绿色批评——批评时,  相似文献   

17.
高利克 《中文自学指导》2010,(2):70-82,F0003
1960年,高利克先生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写下了第一篇汉学论文《茅盾先生笔名考》,并将文章送茅盾先生过目。茅盾阅后在原稿上多处批注,并在文末写了短文《关于我的笔名》予以回应。2009年秋高利克先生将这份珍贵的手稿赠予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今年恰逢该文写作五十周年,本刊征得高利克先生同意,全文首发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8.
2000年7月2日是俞敏先生逝世5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一天,想写一点儿关于先生的事情。带着这个目的,我访问了师母。师母向我讲述了关于先生的鲜为人知的身世和经历。我当时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记录下师母的话。回家后稍加整理,写成了这篇传略。此文寄托了弟子对老师的深深怀念,同时更饱含着师母对先生的无限眷恋。 先生祖籍在浙江绍兴山阴县桃李村,从曾祖父开始迁居天津。1916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七)先生出生在天津。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 先生的父亲俞人麟先生最初在天津铁路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相似文献   

19.
投考到刘佛年先生门下学习和工作两年来,与先生朝夕相处,经常聆听先生的教诲,得到先生的指点与关怀。先生平时谈学问和工作多,谈个人少。这次《中国教育学刊》约我写一篇有关先生的文章,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才有机会较系统地了解他的学术经历和主张。先生1914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大学期间他开始  相似文献   

20.
一日.偶尔翻阅学生的高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时,看到了第一篇课文,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在教材的第三行有一处为“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