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格外振奋,总有一种品格让人觉得温暖。从2007年~2010年,漯河市有线电视台的精神品牌节目《感动漯河》已成功举办了4年。4年的时间里,《感动漯河》从无到有,从有到如今的引领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
张慧 《新闻实践》2007,(4):45-45
“2006年,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2006年,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难以释怀;这一年,是谁触动你的心弦?这一年,是谁让你泪湿双眼?”……这是“2006·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总片头中的开头语。随着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自从2002年10月首次启动以来,《感动中国》先后推出了几十位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也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成了央视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4.
且慢感动     
我这个人容易动感情。从报刊上看到孔繁森口对口为藏族老阿妈吸出咽喉里的浓痰,看到吴登云36年如一日在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救死扶伤,看到高建成抛别新婚妻子在抗洪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我的内心都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着,灵魂得到了洗礼。 但是,近些年来,我也有不少激动被愚弄、被欺骗。比如,泰山脚下的“廉洁书记”李建学,多令我感动——结果呢?他是个巨资;姚晓红,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被誉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人民的好法官”,其先进事迹也让我心潮澎湃过——后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却披露,他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三盲”院长:文盲、法盲加流  相似文献   

5.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经有太多的感动。或感动于艰苦卓绝、浴血奋战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或感动于力排众议、克难攻艰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经天纬地的改革者。然而,当我们逐步走向富裕,衣食无忧时,我们却变得冷漠和麻木了。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年的一年一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冷漠的心灵和麻木的神经受到震撼。2006年2月9日,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再一次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动甚至感恸了。今年入选的十大感动人物及获得特别奖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是沧海一粟,甚至在与我们擦肩…  相似文献   

7.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8.
感动     
<正>"最美""最难忘""最感人"……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标题,也很怕被人问到这样的标题。也许是因为记者的工作本能,我总是先要问一句:"这个‘最’的标准是啥?"我在采访乡村医生时,听说媒体正在搞"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活动。说实话,那些肯接受我们采访的乡村医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个只要离开家乡就能找到赚更多钱机会的时候,他们的留守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但是身为记者,我知道,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让大众感动,不仅是为了树立一个个道德模范和典型,我们  相似文献   

9.
岳璐 《青年记者》2007,(12):103-104
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感动中国》在娱乐偶像当道的今天,推出一批张扬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人物,无疑对社会的价值取向起着正面的示范作用,《感动中国》在典型人物的报道方面所作的创新值得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台名为《中国骄傲》的晚会,这也是中央电视台连续第三年举办这样的公益晚会。在传媒业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在数以百计的电视节目中,让人感动的节目亦时时有之,但像《中国骄傲》这样让人“情难自已、掌声如潮、泪如泉涌、久久感动”的节目却为数不多。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节目的制作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观众的心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编辑》很有创意,他们让我谈一谈“比生命更长的书”。对于一个爱书人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只是涉猎面宽泛了一些。面对自己的书架,《辞源》、《辞海》、《说文》最让我依恋;淡绿色的中华版《二十四史》最让我敬重;低价购得的《道藏》最让我骄傲;宋刻版《算经十书》最让我喜爱;还有《柏拉图全集》、《胡适全集》、《傅雷全集》、《朱白清全集》、  相似文献   

12.
周建华 《新闻界》2006,(5):101-101,99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创办迄今已逾四届,它不仅没有像有的节目那样昙花一现,而且越办越成功,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富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定位:理念优先定位是媒介品牌创立的一个核心环节,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节目的生存问题。《感动中国》定位的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13.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  相似文献   

14.
《新华视点》9月14日播发的《(走基层·我当农民工)一份"聘不上"的工作——记者应聘工地小工手记》,这篇文风清新的"体验式"佳作,以小见大,真实反映了当代农民工生活现状,读来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5.
感动是人的本能,但感动却通常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上面。在山东淄博的农村,因为家庭的变故,弟弟黄猛十二岁辍学靠捡垃圾来赚钱为哥哥筹措上学的生活费用,这一捡就是整整五年。在这五年期间,黄猛几乎天天都去垃圾山“淘金”,呼吸夹杂着垃圾腐败味与脚臭味的空气,累了就在泥泞的地上铺张塑料布,躺着歇歇,饿了则在垃圾山旁胡乱吃两口饭。这是种西西弗斯的受难生活,而一切却都让这个十二岁孩子独自扛起。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流泪,但感动背后笔者却更是感到了一种神经的刺痛。如果哥哥黄亭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大学,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黄猛所做的一切都将只…  相似文献   

16.
不要说中国人已经人心如铁,路遇老人跌倒不扶,见小悦悦全都路过。和《感动中国》获奖者站在一个舞台上,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会感到踏实,有信心。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我们的DNA,一直都在。"——白岩松  相似文献   

17.
叶芳 《传媒观察》2006,(11):23-24
2006年2月9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央视落下帷幕,3小时的颁奖晚会创下了惊人的收视率。目前,感动中国的单一节目广告标的金额已达1450万元,它已成为央视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四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一共选出了40位年度人物以及3个特别大奖。在这份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18.
记得去年年底央视二套有一“难忘2005”的节目,其中选择了一群人问“2005年你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是什么?”一名学生答“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上到了我理想的中学。”一名城市退休人员说“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们这里的广场允许大家放风筝了。”一名农民工说:“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在年内拿到了工钱。”……闻此言语,我也有些难忘、感动了,不为其他,只为这些回答真实、实在,而这些平凡实在的话语折射出的却是一种生活理想、社会和谐、法制进步。再者是媒体展现出的“贴近”意识。何谓“贴近”,就在于其展现出来的语言与说话…  相似文献   

19.
陈红红 《今传媒》2004,(6):20-21
郭兴文老师的书房采光不佳,电脑屏幕成为这个房间主要的光源。屏幕上的文章内容是韬奋新闻奖获奖感言。书房有点乱,各种报纸和杂志、书籍随意堆放在墙角里、书架前、电脑桌上。被誉为“专家”、“杂家”的郭老师有点不好意思,一边整理一边还自我解嘲,“我家也很杂”。两排与墙等高的书架占据了书房的大部分空间,在这个小房间里异常惹眼。左边的一排大多是历史书籍包括全套《二十四史》、《世界通史》等,右边一排内容广泛,除了工具书外还有文学、军事、经济方面的书籍。采访就在这里开始。偶然与必然虽然他有众多光环萦绕——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西安日报》高级编辑、西安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杂文家,他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与黄土打交道的人,面色黝黑,深褐色的西装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风尘仆仆的模样。“山药蛋派作家”的称谓掠过我的脑海。事实上,他与黄土也确实缘分不浅。郭老师198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从一个考古研究人员到一个获得新闻工作最高奖项——韬奋新闻奖的职业报人,郭老师喜欢把他职业生涯中几次浓墨重彩的故事轻描淡写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事件”。“干新闻源于一次偶然”,回忆起入行经历,他颇为...  相似文献   

20.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于2002年10月启动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截至2012年2月3日已连续举办10年,每年一届,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拥有感动人心的事迹的人物为中心内容。《感动中国》通过展现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真实事件来弘扬真善美,告诉公众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充满冷漠与残酷,在十年不间断的努力中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社会中存在的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