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试点工作回顾1984年12月,原教育部研究生司发了《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的通知》,开展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四年来,许多高等学校积极进行了这方面的试点,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收、培养了一批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据24个试点单位的初步统计,1985年以来,共招收了工程类型硕士生约1400人,其中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工学研究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校生人数和授予学位的人数都占整个研究生数的45%以上。对于这部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进步,改革工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的实践 我校于1984年成立研究生院后,第一件事是在我校召开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座谈会”,清华大学等11所院校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尽快培养出一批适  相似文献   

3.
对加强硕士生课程学习管理的认识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加强硕士生课程学习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刘静近年来,一批培养研究生规模较大的重点大学,认为对硕士生的培养已积累了相当经验,开始将管理重点逐渐移向博士生,因而很容易忽视对如何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根据本校对硕士生课程学习和质量管理的多年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1984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试点,实施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计划,吸收产业部门参与,校产合作,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通过8年的研究与实践,完善了培养和管理措施,先后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5.
工程硕士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存在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与工学硕士生同质化的问题。从工程创造力及其提升障碍出发,系统研究了中外四所高校的工程硕士生培养经验,从目标、过程、支撑、评价四个维度构建了面向工程硕士创造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塑造创造性人格、面向重大需求为目标指向;通过革新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入项目式学习、创新思维与方法等重构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以校政企协同、科教融合与创新文化环境等为支撑保障。同时建立了针对工程硕士生创造力、教学效果和综合质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特征李余生,孙爱珍一、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的提出1984年12月,原教育部针对当时一段时期工科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培养工作重心偏移与现实客观要求发生尖锐矛盾的状况以及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生产实际部门对工程类型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非常重要的主干学位课之一。我校自2007年开始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讲授,而且更要兼顾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生对线性系统的不同需求。本文配合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在线性系统的实验设计、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考试改革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实践表明,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1984年11月中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高等工科院校在西安召开了培养工程应用型硕士生的研讨会,座谈讨论了培养工程应用型硕士生的有关问题,并向原教育部研究生司提出了《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得到了认可。1984年12月31日,原教育部研究生司下发通知,转发了11所院校提出的《建议》,决定在部分高等工科院校的部分学科、专业中进行培养工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不久,这一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从发展趋势看,工程硕士生培养将成为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聚焦当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脱节、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积极性不高、工程硕士生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突出问题,以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取得显著成效的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作为案例,总结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先进举措,即征集与对接企业工程实践项目确保工程硕士生围绕真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资源投入调动多元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校企联合培养过程,通过对培养环节的督导保障工程硕士生在企业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中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一所高等工科院校在西安召开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研讨会,座谈讨论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有关问题,并形成了一致意见。会议认为:工程类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工学硕士中的一种类型。培养规格及水平都与现行的工学硕士相当。所不同的是这种类型的硕士生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具备更加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能独  相似文献   

11.
作者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实践,指出了按照行业、企业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是工程硕士生质量的根本保证,并建议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改为“学位报告”。  相似文献   

12.
华中理工大学自1985年开始进行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工作。1988年,根据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的实验要求,与第二汽车制造厂联合招收了14名工程类型硕士生。经过近4年的联合培养,截至1992年7月,已有12名硕士生通过了论文答辩,总的说来,培养质量与工学硕士大体相当。其中,有一名机械制造专业的工程硕士生与我校的一名博士生和另一名硕士生的论文课题均以第二汽车制  相似文献   

13.
我们北京科技大学自1985年至今已招收工程硕士生137名,分别来自29个工矿企业和21个研究设计单位;招生专业由最初的8个扩大到28个。1985年第一批入学的15名工程硕士生,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有12名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原单位工作,成为该单位工程技术工作中的骨干。我们培养工程硕士的做法受到了工矿企业的欢迎,调动了企业推荐优秀人才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主要有三大优点:一是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学科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应按一级学科制订蒋宗礼张晓霞计算机学科硕士生的自从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各学科都已培养出了一大批硕士,他们在各行各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的甚至已成长为一方面的带头人。为了进一步适应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33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1973名工学硕士生和22967名工程硕士生的离校反馈调查数据,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视角对我国工科硕士生的培养状况和就读体验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工科研究生对培养环境、导师指导、培养过程的认同度较高,对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生活条件的认同度都较低;工学硕士生和工程硕士生在课题参与、论文发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工科硕士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均较为紧迫,工程实践机会与就业指导是学生最大的诉求。重新定位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性质,改革课程结构与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工程实习实践活动的比重,是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1984年9月24日至10月2日,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北京大学等十三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代表和四川师范学院等三所省属高等学校的特邀代表、四川省高教局的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研究了博士生的培养、硕士生的招生改革及硕士生的能力培养、硕士生兼任助教工作,研究生的学籍管理办法,研究生经费管理,研究生院的建设和第三批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核工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培养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生(简称工程类型硕士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研究生办学思想上的一次重要转变。工程类型硕士生与我国过去的所谓科研型工学硕士生有所不同,在培养要求、毕业去向、考生来源、论文选题、指导方式、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色。因此,将过  相似文献   

18.
1984年,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工科院校,握出了《关于培养工程硕士生的建议》,当时的教育部研究生司及时转发了这一建议。自1985年起,部分高等工科院校开展了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工作。1996年11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冶金、航空、兵器三家行业开展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试点工作,1997年4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设立工程硕工专业学位。设立工程硕土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的教自改革及科技、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恿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成了联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培养形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工科院校中已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厂矿企业、工程部门的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正在按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这是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直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改革,它将有利于科学技术直接转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缩短硕士生学制”和“硕博连读”问题的思考秦惠民编者按:“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的改革设想,对于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利弊得失是否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硕士学位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硕士生培养实行课程学习和论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