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性爱与文化之关系 恩格斯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他又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家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后,随着恋爱自由思潮日益传播,恋爱概念中“灵”(爱情)与“肉”(性欲)的关系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于恋爱的认识,从最初重“灵”轻“肉”,逐渐发展到主张“灵肉一致”。随着人们对恋爱自由中肉欲因素的强调,“恋爱”与“贞操”的矛盾又凸显出来并引起时人的争论,有的人主张恋爱贞操,有的人则主张性交自由,现代性爱观念则在人们对于恋爱问题、贞操问题的讨论中开始获得进入现代性话语的合法性,传统的性神秘、性禁锢观念和旧的性道德也随之被悄然打破。许多知识青年遵循新的性道德,开始大胆地与所爱之人不行结婚仪式而共同生活,从而使得民国时期的非婚同居现象一度盛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示着现代性爱问题在民国社会所处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葛飞  王华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307-310
欧阳子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描摹了人类隐秘幽深的“原欲世界”。作者从性爱情欲角度一路突入,直奔人物潜藏的心灵隐秘,强调在爱情问题上“人心的缺陷”,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4.
爱情,使生活中最平凡的人富有诗意。爱情里面有诗、有美。郭沫若当年曾满怀火热的激情讴歌:“假使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到底成了个什么世界?”①郭沫若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因为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男欢女悦为寻找自己的理想伴侣而欢乐、而伤悲的爱情。世界充满了爱,才有人对美的追求。由爱情谱写的文艺作品汗牛充栋,几乎把世界上多数读者和文化市场垄断了。黑格尔研究美学时曾惊异地发现:“想象围绕着爱情的关系,创造出一整个世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由于与爱情的关系而获得价值。”②那么爱情生活与文艺创作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文艺学和美学问题。爱情里面有诗、有美亘古以来,那些杰出的文学家所描写的爱情题材,为什么常为人津津乐道,有的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名篇7这是因为人类的性爱与性选择是一种审美。古希腊  相似文献   

5.
中国清代著名戏曲家洪升的《长生殿》(1688年)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下简称《安东尼》1607年)是比较文学热门话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两剧在表现题材的复杂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情欲误国与忠贞不渝的爱情”。 其实,两剧是否表现情欲误国的主题姑且不论,就是在表现爱情上也是有所差异的。《长生殿》所赞颂的是真诚专一的至爱,而《安东尼》所描写的是一场纠葛不清的“迷恋”。洪升所处的是晚明情欲解放的浪漫洪流到清初不是更加汹涌澎湃,反而呈平稳状态的时期,他小心翼翼地请出帝王、妃子的“亡灵”,通过他们的生死之恋,表现清初人们对“真情”的再追求。莎士比亚所处的英国是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地堕入了“黑铁时代’(马克思语),人性向着“恶”的方向发展,他通过一对情人的徇情,呼唤着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五四女作家的婚恋小说,既表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上的敢于言说,也表现了这种言说的残缺,实际上仍是女性觉醒意识的残缺。“五四”女作家发现,女性仅仅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她们在婚恋问题领域开始了更深广的探索,对理想的爱情、理想的家庭模式都作了形象的展示。特别是女性情欲和性爱的表现,摆脱了男性文学“荡妇”或“贞女”的二元选择,打破了女性性描写的禁区,开创了女性性描写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论过生死问题。他风趣而幽默地说: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们说的“阎王”,就是你们说的“上帝”。我的“上帝”是马克思,我有很多事情要同马克思商量。 毛泽东引用的这句俗话,在我们中国知道的人不算少,但要问起它的来历,则又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8.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10.
既隐讳又触目的女性身体之欲在五四时期逐渐被学人关注。启蒙思想将性欲望看作女性"为人"的基本欲求,作为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赋予了正面意义。贞操的内涵中被注入了男女共守、爱情至上的新意。女性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满足自身欲望的主体选择权。但这是一种有限度的承认,而不是无限度的放权。时论中依旧可以发现男性知识分子替女子之性爱自主附会上种种限定。比如鼓吹爱情是女子发生性行为的唯一条件、自主婚姻内部的女性情欲困境被忽视、对女子性欲特质存在刻板想象等。女性身体从父权与夫权管控下的家族私有财产逐渐被国权接管。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中的繁漪就是一个最复杂,最有“雷雨的性格”的悲剧性人物。她困守在无爱的婚姻牢笼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虽然努力抗争过,但在情人虚伪、苍白的爱情表白下不能自拔而最终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从个性解放与社会现实、情欲与个人以及个人在社会与情欲之间的尖锐冲突,探寻其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通过对社会之性与自然之性,异化之性与正当之性,爱情之性与无爱之性,人类延续之性与实现全面发展之性的区分和论述,指出性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性爱活动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爱情的活动,性爱的深层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性伦理思想对当前网络性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性伦理学观点,我们认为网络性活动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网络性伦理构建的目标最终指向是保障性权利,追求性自由与性道德的高度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性伦理构建的关键在于消除异化之性,主张正当之性,实现性自由与性道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14.
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着巫蛊方面的民间信仰。有人幻想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异性。性爱巫术属于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某些动物、植物配制成爱药来激发所迷恋对象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出来的有关“蛊”的迷信思想,始终影响着苗族的性爱观念。  相似文献   

15.
台湾导演蔡明亮在电影《爱情万岁》中,对爱情叙事的重构不但质疑其流行价值,而且进一步激活对性别、身体、生命等相关概念的再释。爱情被视为一种强制性异性恋规范,而情欲中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消解动摇了其无可置疑的基础地位。同时作为性别与性欲核心的身体,早已被文化铭刻。身体必须努力向他者身体开放,才能发出自己的告白。因此关于性别与身体的种种批评应被理解对束缚生命/生活的规范、限制的质问。  相似文献   

16.
就剧本叙事中爱情的发生机制和最终结局而言,《牡丹亭》明显不同于元明以来的爱情戏曲。在似丹亭》的文本叙述中,汤显祖通过曝光杜丽娘最隐蔽的心理区域,对情欲在女性生命意识中所占据的分量作出了揭示。在情欲被任情敞露的舞台表演中,《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杜丽娘逐渐被凝化为以性爱之欲为主体成分的人性欲望的具象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有关巫蛊的信仰,性爱巫术即属于其中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很多少数民族都幻想着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于异性。性爱巫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符咒和某些动物、植物配置的恋药来激发所恋之人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而来的有关“蛊”的传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情爱生活。  相似文献   

18.
没有弄明白人是什么,肯定弄不明白教育是什么。我们曾被误导,以为马克思只是在说阶级、政党、社会……其实,马克思大量地论述过人,精辟地,十分精彩地论述过人,而且,这是马克思论述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之一。人是什么?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的生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页)。马克思把人具有自我意识视为人的基本特征。“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同上,第46页)在我们这里不太喜欢多说的自由,教育也很少说的自由,正是由人的基本特征所必然拥有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人“懂…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在“三言”中对爱情婚姻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描写,尤其是其中的女性,着墨较多,主要描写她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和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束缚,对自由、性爱、人格尊严等方面进行大胆地追求,以求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是不是很多人的爱情都是这样,在一起的那个人,并不是自己曾经在脑海中设想过无数遍的那个人。他或她意外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曾以为与这样的人永无交集。然而,在相遇的那一刻,目卧申再也无法从对方身匕转移开来,那是—种叫“命运”的东西在作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