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犤设计理念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在课文内容方面不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读”的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蕴、提高语文能力。犤设计特色犦在营造的学习情境中,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一系列的读书实践活动组成。犤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犦一、读通全文,初步感知1.揭示文题,设计问题情境。看了课文题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丑小鸭是谁?…  相似文献   

2.
犤设计理念犦倡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特点,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内化。犤设计特色犦以如何读好课文中父亲赞颂白杨的一段话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显性目标,巧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依次感知白杨、感受白杨、感悟白杨,直至最后被白杨精神所感动,并在此过程中达成知识、情感、能力等多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犤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犦一、读中感知1.疏通全文。让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  相似文献   

3.
犤设计理念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在课文内容方面不作繁琐的分析讲解,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犤设计特色犦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撰写镜泊湖奇观解说词”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犤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犦一、自读课文,编写解说提纲揭示课题后,设计情境。镜泊湖是黑龙江省的著名旅…  相似文献   

4.
问读——以“问”(发现问题、质疑辨难)的形式带动课文的阅读: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只有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问读教学设计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看图激趣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挂图。(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吗?(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犤设计意图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听清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学互读互查。同桌可每人读一遍课文,互相交流评价读课文情况。看“朋”、“生”、“娘”等重点字是否发音准确,课文是否读通读顺。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犤设计意图犦用优美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6.
1.自读教材,明确结构。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知识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编写大多采取归纳推理的方式,并且图文并茂,易于读通、读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学生通过自读教材,把握课文的基本概念、观点和结构框架,理清重点和难点。学生自读教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能力。2.提出问题,确定重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自疑问开始。所以,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如对课文中讲的道理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想一想”“说一说…  相似文献   

7.
犤设计观念犦《画风》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教学时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让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犤课前准备犦收集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造成的后果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2.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重点指导“擦”的读音及“旗”、“擦”的写法。2.检查指导朗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  相似文献   

8.
犤设计理念犦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对课文内容作繁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犤设计特色犦整合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以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犤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犦一、说图初读,感知“奇”、“趣”1.依次出示课文中第2、3、4三幅插图的放大彩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然后要求展开想象,准备“说图”。教学时,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加…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要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赋予汉字情感,渗透汉字文化,总结识字规律,教会识字方法。一、情境导入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声中,教师边走动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妈妈睡了》。犤设计意图犦创设情境,体现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为学生营造一种恬静、亲切的氛围。教师的声音、动作及传递出的情感对文本本身亦是一种浸润。在这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师:听老师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问什么呢?犤设计意图犦这既是一个学生对课文整…  相似文献   

10.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1.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2.你能就中心词提几个问题吗?犤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势必要求解决问题,利用这种阅读期待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犦二、自读课文,读中感悟“爱”1.自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犤目的是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  相似文献   

11.
犤设计理念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此为理念,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犤设计特色犦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地球小卫士记者招待会”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犤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犦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l.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均安排了“思考·练习”,它明确了教学目标,提示了教学重点、难点,暗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思考·练习”的导教。导学功能,教师要对其认真剖析、深入理解、科学运用,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运用“思考·练习”的能力。一、全面浏览,把握编写规律把握“思考·练习”的编排规律,是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须予以重视。学期初(从三年级起),可适当安排时间引导学生纵览全册“思考·练习”,以发现如下规律:从题量看,讲读课文一般有4至6题,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犤教学内容犦“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犤教学目标犦1.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犤教学重难点犦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犤教学准备犦糖葫芦若干串、照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14.
导学互动、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是:先引导、后互动合作,最后着眼于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导学互动、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其实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导学互动、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整体提高,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下述是导学互动、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应用程序。一、课前引导(2—5分钟)犤操作犦根据课文的内容、体裁、前后知识的衔…  相似文献   

15.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犤传统教学设计犦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  相似文献   

16.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读为主的策略 ,教给学生自读方法 ,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 ,形成语感 ,受到思想情感熏陶。以读代讲。 我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让学生反复读顺课文。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思路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发现、感悟的读文层次。这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进行思考。先要求观察第一幅图 ,问 :“小鸭说了什么 ?”要求学生回顾课文 ,用文中的话以读代答 ,并启发学生注意句末的问号 ,想想小鸭子这句…  相似文献   

17.
“导学案”是在教学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让教师在课前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教师在高考一轮复习模式下,对“导学案”的设计、操作和如何利用“导学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注重课堂实效谈几点教学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不仅要变“教学”为“导学”,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导学,因为导学是学生获取阅读方法的最佳方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变教学为导学,培养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注重导学方式,培养自读能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要克服在阅读教学中,段…  相似文献   

19.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