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列举了关于王国维死因的种种说法,分别是“殉清说”、“殉道说”、“感情性格复杂矛盾说”、“主因诱因说”、“罗振玉逼债说”、“家庭矛盾说”,指出每种说法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学术意义;钩稽了王、罗两家后人对王氏死因的看法,排除了“罗振玉逼债说”、“家庭矛盾说”;用心理分析、文化性格研究等方法研究王氏遗嘱的意蕴,综合当时与王氏密切接触者的描述资料,认为陈寅恪主张的“殉道说”最能准确地揭示王国维自杀的真正原因。这一观点对研究社会大转变时期士人的矛盾心态也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库化津《屈原自沉考》为屈原自沉是“殉国难”说立论,却拿不出一条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本文详考了屈原自沉与“白起破郢”无关,并进一步证明为忧国而死无损于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回眸上一个世纪之交,一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本主要研究王国维“古雅”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旨在突出王氏美学理论的思辩性、现代性特征,为建设中的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一代学术宗师王国维先生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以五十一岁的“知天命”之年而匆匆离开人间,对于他死的方式和原因,在当时即有种种说法.王国维生前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吴宓的交往颇深,王自沉之后,陈、吴都有挽诗挽联吊祭,并对王之死的原因著文申述,他们的意见在当时与现今都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吴、陈、王相交至真,相知至深,但吴宓与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死因却作出不同的解释.吴宓主“殉清室”说,陈寅恪主“殉文化”说.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十分著名。也颇能见其性情。这挽词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追述王氏的生平志业,长达56韵,加上挽词前的长序,合共千言,因非小文所能容纳,故不录。王观堂即王国维,关于他的死──自沉昆明湖,后来成了一段公案,至今人言人殊。但在当时,王氏的上司和同事们,包括陈寅恪在内,都认定其主因是“殉清”。这是因为王氏在遗书一开头便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而所谓“世变”,就是指的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一事。陈寅恪在其诗注中曾作说明道:“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受到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新的美学范畴.其“游戏”、“古雅”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人生“真”的反映并弥补了人与自我的灵魂雏度的阙如.然而,因自身内在思维机制的局限,王国雏最终还是以“自沉”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俞长 《语文知识》2011,(3):72-74
“古雅”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审美范畴,既具有文化积淀的意义,又具有精神超越的意义。王国维充分接受西方美学,对“古雅”说的审美内涵加以现代性的界定,并且独具慧眼地发现“古雅”的民族性、现实性和大众性特点,将其作为众庶美育“普及之津梁”。  相似文献   

8.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9.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本主要叙述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李贽从“童心说”的观战出发,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反对有意为的美学思想,这此美学思想,开启了一代新思想和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考其少年"忧世"、青年"忧生"和晚年再"忧世"三个阶段的学业转向与价值转型,可见出王国维并非简单的死于"殉清",而是"殉文化"即殉于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今天反思王氏之死,可为学人及知识精英寻找足以安魂立命之价值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