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始终不渝地抓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法治与德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必将促进全民公德意识提高、社会进步;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有利于调整民族社会心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法治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正视这种变化,并立足于法治,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3.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整体功能,如此,才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价值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法治与德治融合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与德治思维。  相似文献   

4.
法治以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为其社会基础 ,德治以自然经济为其社会基础。德治主要作用于思想观念领域与情感生活领域。对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 ,德治具有价值评判、舆论影响及营造主流文化意识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法治以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为其社会基础,德治以自然经济为其社会基础。德治主要作用于思想观念领域与情感生活领域。对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德治具有价值评判、舆论影响及营造主流文化意识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牢固建立在封建社会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以封建专制制度为物质依托,从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人治主义为中心,已深深地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态度以主感情,心理和行为各个层次上发挥着顽强的特点。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正是建立在这种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一直沿续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本文就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一种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概念及宪政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主义是当今社会观察宪政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指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据宪法在制度性和观念性政治文化动态照应下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此对应,宪政文化指以宪法为核心,在长期的宪法实践过程中一国公民形成的有关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标准、观念和意识等.对政治文明而言,在当代中国,宪政文化有利于德、法、治的统一;有利于权利和权力的统一;有利于实体与程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整体上有利于加快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现代的明成果和标志,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类社会更高类型的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德治是时代与历史继承性的统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明史,伦理道德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同时.开辟了以德治国的新境界。以德治国是中华的内政之要。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融相契。法治与德治在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功能上有着动力与制衡、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表明道德建设对我们这个社会至关重要。要搞好道德建设,就必须澄清以下五个基本问题:德治并不一定比法治重要,德治必须跟法治结合起来;观念道德并不等于现实道德,观念道德要转化为现实道德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道德进步,离开了道德教化,经济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道德堕落的罪恶渊薮,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将经济与道德统一起来;道德并不能最终制导权力,在一个权力本位社会里,伦理道德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权力的帮凶;道德与知识需要融合,无论以道德代替知识,还是以知识代替道德,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将知识与道德有机融合,才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为尽早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期社会需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要处理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与健全法治建设、保持民族个性与培养公民意识、弘扬民族法律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法律权威以及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与国家法制统一等五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德治与法治作了一般解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民族地区德治与法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过程中,文化至上的国家和民族观为早期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锻铸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不断加速着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的历史进程.天下主义观念和大一统理论主导下的华夏文化的无限延伸与超地域扩展,为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奠定了广袤的地域基础.以德治边的边政思想下的羁縻绥抚政策,初步奠定了秦汉以后统一王朝藩属体制与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的深厚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主社会,德治与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的两种途径,纯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纯粹的德治又是不可靠的。因此,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必然是德治与法治的理性统一。而依法治国本身要求依宪治国,从而真正实现宪政,因此,宪法与公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设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治国路径。一般来说 ,中国的人性论虽然多种多样 ,但总体是以性善论为主 ,西方则是以性恶论为主。性善论往往与德性主义的治政理论相关 ,性恶论则崇尚法治主义的治政学说。落实到反腐败的问题上 ,中国的反腐败注重德治教化 ,西方的反腐败则注重法治惩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我国新时期的反腐败应当从中西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传统中总结经验教训 ,力求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惩处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坚持治本和治标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方先菊 《天中学刊》2003,18(4):18-19
社会主义德治是在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实行的完全新型意义上的德治,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德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德治与法治作了一般解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民族地区德治与法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