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公文程式令(条例)》颁布背景及变化的历史考察,认为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的频繁变化,是对当时政治体制不断更迭的回应,这也导致社会各界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及变化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国民政府进行的一些文书和档案的立法活动,在公文程式、程限、文书归档、鉴定、保管期限、借阅利用及销毁等方面制定了《公文程式条例》、《行政院颁发文卷保存年限四项原则》、《行政院关于公文改良办法》等上百部有关文书和档案的规章,文章最并对国民政府的档案立法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自"康德元年"起,伪满各省公署中的总务厅掌管机密事项及文书事项,系各省负责公文撰制与文书处理之中枢机构,总揽文牍,位殊权重。伪满中央政府先后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公文程式令》、《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以及地方公署实施的《锦州省文书处理规程》、《文书编纂保管规程》等公文法令,钩织了伪满各省级公署细密而殖民化的文书制度。各省使用的"省令"、"训令"、"批"等属下行文体,所用"呈"属上行文体、"公函"等属平行文体、"布告"属泛行文体,其公文文体功能复杂、体系繁密。而收受与分配、判行与发送等程序,则构成了伪满各省级公署公文处理的收发规则。  相似文献   

4.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直到1916年6月败亡时止,为适应其独裁和帝制的需要,北洋政府的文书工作制度,几经变化。兹概略介绍如下: 一 公文程式的几度变化 袁世凯上台之后,开始时仍沿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公文程式。直至1912年11月6日,才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令》,规定公文的名称有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七种。其用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文本表述、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和伪造公文的司法判定等多个角度,分析无发文机关署名公文、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不加盖印章情形的不切性,并从历次规定中申明会议纪要不属党政机关公文的主张。借鉴我国台湾的公文程式规定,着眼党政机关公文的多重属性,提出党政机关加盖印章应该成为铁律上升为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文无定法",强调的是一般文章,特别是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最忌公式化和没有创造性.公文则不然,它为了便于撰写、审阅、处理、归档,表明行政管理中的领导关系和隶属关系,发挥公文的效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规格.程式性是公文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一个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徐绍敏 《浙江档案》2007,(11):13-15
国民政府进行了多次文书和档案的立法活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文书档案连锁法",曾先后制定颁发了《公文程式条例》《、行政院颁发文卷保存年限四项原则》《、行政院关于公文改良办法》等一百多部关于文书和档案的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实现了我国档案立法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引文、录文是《史记》处理文献材料的两种重要方式。《史记》引文包括三类转引引文和一般性引文,后者的使用频率最高。《史记》的一般性引文与录文的表象相似而本质、功用不同。一般性引文是为了引出或论证、论述史家的某种观点,以引者(司马迁)为中心,多称引经典的、具有高影响力、高认同度的言辞;录文则为记载事件、传述传主、展现原文等目的服务,以他者(传主或事件)为中心,不一定以典范、影响力为标准。《史记》一般性引文、部分录文都具有"著作权意识"的雏形,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二者发展源头不同,但录文的发展可能受到了引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袁晓川 《编辑之友》2017,(9):103-108
公文程式的频繁颁布与修订,构成民国时期公文制度建设的外在表征,触发了公文程式类图书社会需求的激增.基于民国时期出版的207种公文程式类图书,文章从出版主题、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出版者、出版地点等多视角,对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类图书出版实践的主要状况、基本规律与重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认为出版界在普及新式公文、推动中国公文程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记>故事精选连环画》是21世纪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一部重点图书。《史记》是我国人民所熟悉、所推崇的一部历史名著。它“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指司马迁所处的当代)”,可谓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冠“二十四史”之首,不独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无与伦比,且在  相似文献   

12.
沈蕾 《北京档案》2010,(2):12-13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冠以公文程式之名的各类文献,其中既有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公文程式的各类文件,也有名为公文程式大全、公文程式全书、公文程式大观之类的图书。这些文献是我国当前许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重要馆藏,也是今人研究当时公文工作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史记菁华录》在众多《史记》选本中影响较大。然是书的编者"苧田氏"的姓氏字号,至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因袭成说,或径题姚祖恩,或另造"姚苧田"之名,沿袭至今。姚祖恩一生刻书甚多,然其只是刊刻过《史记菁华录》,并非此书的编著者。  相似文献   

14.
先秦历史散文描写的人物大都流于片断,人物形象是既单薄又不完整的。而《史记》则以文学手法塑造了许多完整、生动、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而集中地刻划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历史。因此,《史记》在人物描写艺术上比先秦历史散文有着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楹书隅录》是由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第二世主人杨绍和撰写的善本解题目录。是《录》从撰写到刊成,历时三十一年。光绪二十年杨保彝刻本为初刻本。经校勘,是本要优于宣统三年董康补刻本。《续修四库》所用底本实为宣统补刻本。《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和《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亦然。  相似文献   

16.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2):36-39
电报作为公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电报中,能够探寻近代电报公文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在公文程式改革及一般公文格式的影响下,电报公文的格式、收发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张志汉 《图书馆界》2009,(3):19-20,23
司马迁编撰《史记》引录文献,有自己的考信原则,或取或舍,其中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通达宏博的文献观和目录学的方法论。文章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叙录体裁、发凡起例、互见法、并录等几个方面,考证了司马迁对中国目录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古代公文的程式术语是公文程式化的典型表现,也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点。本文旨在探究古代公文程式术语产生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其特性,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古代公文的程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徐望之,浙江湖州吴兴人,先后就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河北训政学院.1929年在河北训政学院主讲公牍课程时,徐望之根据《公文程式》编著了《公牍讲义》.  相似文献   

20.
<正>任命状是任命官吏时所用的一种公文。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公文程式》中规定了五种公文,第五种就是"状",其适用功能是"委任职员及授赏徽章之证书",但授赏徽章所用极少,所以当时的状主要指委任状。北洋政府1912年11月公布的《临时大总统公布公文程式令》中,将委任状正名为任命状,并与委任令同时配合使用。委任令用于公开发布,并作为档案保存于所在的机关档案室,而任命状则颁给受任者本人。所以在现今保存的档案卷宗里,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