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玉坤 《现代语文》2007,6(7):81-83
一、引语 语码指的是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语体,或是语类.语码转换指"发话者在同一话段或语篇中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的现象".Mayer~Scotton(1993)认为,凡是含有语码转换的话语或语篇,其中一种语码属于既出语,另外一种或几种属于嵌入语.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句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句子内部,也就是主语的句内嵌入另外一种语码的单词,也称为语码混合.在本文中语码转换界定为基础语为汉语的语篇中嵌入英语句子、短语、单词或者缩略语.  相似文献   

2.
王云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454-454
美国之音《流行美语》双语教学节目中的语码转换分为英汉语码转换和汉英语码转换两种。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其汉英语码转换在语言学单位上的分类特征及各自出现的频率。结果发现:美国之音《流行美语》节目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以字母串、单词、短语、句子和语篇等五种语言单位存在。其中单词、短语、句子转换出现的频率较高,字母串和语篇出现的频率很低。  相似文献   

3.
课堂语码转换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汉两种语言.教师是否在英语课上使用汉语-直备受争论.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果,了解全英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现状和学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意见和看法.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赞成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认为英语课上教师插入汉语有助于商务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以《蛋白质女孩》为语料,着重研究语码转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网络文学语码转换具有这些特点:汉英语码转换多以单词、词组转换为主,其中名词转换为最,名词转换中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转换, 这样的转换既便捷明了又不会过度影响阅读;参与语码转换的英文单词词性会受到汉语影响而发生改变,参与语码转换的英文单词反过来能协助汉语词语组合成汉语基本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论述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码转换这一普通存在的现象。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重点研究了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功能,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们的语码转换作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具体高职院校教师课堂上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来探究其中的语用顺应性.这些顺应不仅为解释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英汉语码转换提供了语用理据,也为我们研究语码转换开拓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议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课堂语码转换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选择。本文结合军队院校英语课堂实际,研究分析了引起教员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对语码转换的运用提出几点语码转换的应用原则,以期使得该策略在最大使用目标语言的原则上较大程度的发挥母语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260首含有英汉语码转换的歌曲为语料.运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分析词作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结果表明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并不是任意行为,而是词作者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预先设定的一种言语行为,旨在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一般多从交际者的主观因素和交际情景的客观因素这两方面入手,往往忽略了语码自身的价值对语码转换的影响.从语码的语义、关系、情感、风格价值四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英两种语码的价值量及其对语码转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接触常常会造成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学界通常将语码转换按照句间和句内两种位置进行分类研究.我们考察了汉语流行语中新近出现的X-ing现象,认为语码转换还可以发生在构词层面,包括了语素的转换使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主体语框架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校园语境下的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语码转换能力、类型和作用与所学专业相关;在课堂发言语境下他们的语码转换行为有显著性差异。希望英语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语码转换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恰当的语言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建议相关教育部门重视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保护方言。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码转换中,单个系统词素可以转换。它不仅受结构、形态类语境的制约,还受话题、语体、信息传递媒介等其他类语境的影响。单个词汇的转换比例远高于语言岛的转换比例;名词及名词性词组是转换频率最高的词类;在这些不同类别的词汇中,与学生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词汇或者能够比较简洁明快反映学生情感个性的词汇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对词汇转换比例和频率的发现,对我们的EFL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关语码转换研究大多涉及的是拼音文字,缺乏对表意文字的研究,文章以汉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汉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代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主要研究语码转换方向、双语熟练程度和语义相关性三个因素对汉英双语者语码转换代价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索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之间的语码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为理论基础,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建立"同伴反馈模式"。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同伴反馈模式与写作句式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最终得出结论,后者更有利于学习者吸收和理解各种句式并将其应用到写作当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忽视了从概念层面系统分析汉英中介语中的不地道现象,难以提高学习者外语的地道性。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理论提出英语概念型教学法实施方案: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句子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基于认知语法分析和解释英汉核心句式概念差异,通过归纳与记忆体现英汉认知差异的语块来培养概念加工方式的地道性,并结合交际活动使概念内化。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流行歌曲歌词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语域理论对汉英语码转换在流行歌曲中出现规律的制约作用:歌曲的主题(语场)、歌手与听众的角色关系(语旨)以及歌词的口语化特点(语式)决定了其中分句性插入为重、单词和词组性插入次之、语篇性插入较少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7.
The alternation of Tagalog and English in informal discourse is a feature of the linguistic repertoire of educated, middle- and upper-class Filipino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sociolinguistic functions of Tagalog-English code switching (Taglish) as provided by various researchers through the years. It shows that the analysis of Taglish began with a linguistic focus, segmenting individual utterances into sentences and studying the switch points within the sentence. Other studies were more sociolinguistic in nature and investigated the functions of code switching. Recently, Taglish has been viewed as a mode of discourse and a linguistic resource in the bilingual’s repertoire. New theoreticians working within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work are seeing Taglish as a reaction to the hegemonizing tendencies of Philippine society and modern life.  相似文献   

18.
廖扬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90-91
无灵句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典型句型,但由于其在汉语中及少出现,所以英语学习者不易掌握。就此探讨汉语有灵句向英语无灵句转换规律,并从英汉思维对比出发,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换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本文从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语言认知规律、任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所处环境、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法律英语自身特殊性等方面分析了法律英语教学中应用课堂语码转换的必要性,提出课堂语码转换是教师顺利完成法律英语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所必需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20.
以语料库CLEC(ST5&6)和FLOB为数据来源,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在句首句子副词的使用种类、频率、词汇多样化方面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学习者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数据表明,学习者在使用种类上与本族语者相似,但在使用频率上有过多使用和使用不足的问题,而且用词偏单一化。通过讨论,发现三个因素可解释以上现象:(1)中国英语教学中对句子副词使用的过度强化;(2)教学中对某些连贯关系的忽视;(3)学习者词汇吸收的单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