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该地区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显著,一直受到国内外地学家高度重视,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最有可能发生大震的地区之一。重力场变化对认识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重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深部物质运移与地壳密度变化等构造活动信息,重力场随时间变化与地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事件2016年3月以来,印尼苏门答腊岛、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和厄瓜多尔先后发生了多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强震。这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频繁的强震对中国是否有影响?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三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静  相似文献   

3.
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发生是天然密不可分的.地震前后,包括震时,地壳形变全过程的观测结果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料.GPS是目前综合性很强的地壳形变观测技术,能观测得到大范围、多方面地震前后,包括震时(地震波),地壳形变长过程,也最能适应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对观测技术在时空强("强"指观测值的大小)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问题与解答]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戴虎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  相似文献   

5.
刘洋 《今日科苑》2008,(3):38-39
提起"地震"这两个字不禁使人想起31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世事变迁,时间冲淡了忧伤,但对于地震的思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隅,东邻太平洋板块,南有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变形。菲律宾海板块与我国大陆的碰撞俯冲作用则导致了我国台湾地区地壳隆升。强烈地震频繁发生。这种基本的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必然长期面对大范围地震频繁活动和破坏性地震频发的局面。我们无法改变我国的地理状态,但是却可以竭尽全力使灾难带来的伤害减小。我们的专家学者秉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地震的成因、钻研灾害性地震的预测方法,一直在寻求一条将地震灾害降低到最小的道路。中国地震局岩石圈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主任刘启元研究员,把青春和热情镌刻在这条道路上,千帆舞尽,回首处,只见坚实的脚印与无悔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画说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地球的外表面是一薄薄的地壳,其厚度在大陆平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04,(5):37-37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根据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等。 由于大规模的地震活动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地震预报就成为人类减灾的重要措施。然而,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首先是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  相似文献   

8.
读了贵刊今年9期题为《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的文章,对作者提出的新观点很感兴趣。至少有一点同感:"地壳运动造成地震可能是果而非因"。为什么呢?如果地壳运动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照理单纯的机械震动(地壳位移)是应该能较容易、准确地被捕捉到的,而几十年...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解答     
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 戴虎 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地震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用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火山爆发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岩浆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但是有些时候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有活火山的地方,如果发生地震,由于板块碰撞或者板块撕裂,就有可能会引起火山爆发;而火山爆发时也会伴随着地震。——编者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背景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构造环境中,地壳内一定区域的能量积累成核时,必然要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地壳岩石内部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并可能最终导致局部地壳岩体破坏,发生地震。因此,要研究和预报地震,就必须对地壳应力(应变)场的变化进行连续观测。钻井式测量系统由于将传感测量单元安装在深井底部,可以显著减小气象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干扰,降低地表岩石风化、地形以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12.
山脉是怎么形成的?广东省深圳市陈岑地球上的山脉大都是由于亿万年前地壳剧烈运动变化而形成的。地壳的岩石层受到地壳运动的强烈挤压、拉伸和扭曲时,会发生弯曲甚至断裂,  相似文献   

13.
谢富仁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华北地震科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地震》期刊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主要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区划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选,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09,(3):43-43
一直以来.我们对我们脚下的被称作地震的地壳的隆隆声响的源头很难进行定位。但是,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分辨出距地震源大约2公里(1.2英里)之内地壳深度的地震源头.而这种技术可能对未来预测较大的地震有帮助。Mario La Rocca及其同事所用的是来自Pacific Northwest Seismograph Network的低噪声地震站的数据以及来自3个短期地震站的数据.这3个地震站是他们所部署的,旨在记录2004年7月间在U.S.Pacific Northwest的”短暂性的地震及滑移事件”。  相似文献   

15.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是专门为地壳探测工程做技术准备设立的培育性专项(2008~2012),是我国迄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科学实验计划。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经完成约50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我国深部探测的进度,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专项实现了技术组合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形成了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探测空间组合的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若干各具地质特色的探测试验基地。目前。专项实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探测技术方法与装备体系渐趋完善,为全面实施我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地     
穿过地球的超深钻井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要求直接穿过地壳到达地球深处。大约50年以前,美国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地震波的傅播,发现在地表以下某个深度上,有一个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上地震波发生强烈的折射和反射。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它所分割开的上、下部分岩石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把莫霍洛维奇分界面以上的地球上层,称为地壳;从分界面往下至深度为2900公里处,称为地球的中间层;从深度为2900公里处往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地球的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厚度一般是30-80公里,在海洋底下要比大陆底下薄得多。在地壳深处乃至它下面的中间层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洞察"号为火星做"体检"美国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不久前发射升空。如果一切顺利,它将在今年11月26日前后降落到火星表面。作为首个专用于火星内部结构考察的探测器,"洞察"号携带有地震仪、地热流探测仪、火星自转与内部结构实验仪等设备。地球上的地震主要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火星上的地震则主要是由火山、地壳裂缝和陨石撞击引发的。每次  相似文献   

18.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研究川西地区地壳的速度结构对整个内地板块而言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峡大坝的施工和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受到青藏高原动力学学者和大陆内部块体边界动力学学者的青睐。鉴于台站覆盖区域和空间分辨率的的技术缺陷,对深入了解川西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震成像研究存在一点的难点,本文就川西高原速度结构及地震成像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浅谈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勘探,英文名为seismic prospecting,是利用专门仪器检测、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波形等,从而分析判断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和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广泛应用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瞬间爆发的地壳快速震动,是无法回避的,它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会给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何减轻地震灾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地震要素的测定和地震预测工作均需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确保地震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是防震减灾最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