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平宪法"的颁行,不但为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战后70多年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在处心积虑修改乃至废除和平宪法。如果说最初的"芦田修正"只是埋下了"修宪"隐患,那么日后日本保守势力掀起的四次"修宪"浊浪则将和平宪法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无论日本保守势力怎样兜售和平宪法"强加论""过时论""阻碍贡献论",都掩盖不了其向战前回归即复活军国主义的政治图谋和本质。日本"修宪"逆流之所以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既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息息相关,也同美国出于冷战和反华需要采取放任乃至纵容态度密不可分。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走向觉醒、努力壮大日本政坛护宪政治力量、推动亚太各国结成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平宪法之国际统一战线,是遏制乃至粉碎日本保守势力"修宪"政治图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迅速结束侵华战争,开启了旨在诱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桐工作".国民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对日本的这一工作采取了回应,并与之进行了多回合会谈.经过近一年的商谈,"桐工作"走向末路,但客观上这多轮会谈却有意无意地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给国民政府的抗战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与主渠道.随着时代发展和课程存在环境的变化,"两课"教学日趋需要开放化的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两课"的核心课程之一,能够体现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必然趋势.发展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从本课程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索开放化的新途径,以实现教学层次和关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主要表现为:否认甚至公开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极力扩充军事力量。妄图充当政治军事大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抬头。经济的持续衰退所引起的不安心理。以及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增加了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东亚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感。  相似文献   

5.
儒家学说对日本文化影响极大,中日文化一脉相承.但是,由于各自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的不同,两国的文化发展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作者对两国"恩"文化的政治背景、伦理道德,以及"恩"之性质等进行了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国家利益偏好的视角,试图分析日本的"一带一路"认知."物质的相对收益"偏好与"规范塑造的国家利益"偏好构成日本的"竞争性"认知,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对日本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利益的"威胁性",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和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挑战性";"物质的绝对收益"偏好构成日本的"协调性"认知,主要体现在全球性体制认同、区域性制度协调以及务实合作探索模式三个方面.随着拜登政府上台并联合日本等国家进一步推进"印太"战略,日本未来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或将维持"竞争为主、协调为辅",但也面临诸多变数.  相似文献   

7.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也是其军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策划这一阴谋并使其顺利付诸实施,日本侵略者蓄意歪曲事实,利用种种手段,欺骗民众,大肆制造侵华舆论,并使这种舆论成为当时武装日本国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九·一八"事变研究中几个争论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最主要原因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分析,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满蒙"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国内和国际上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酒可使不同的个体与类群迅速进入和乐之境,泪则让不同的个体与类群直接沉入悲戚之境."敬酒"与"还泪"使不同情绪的人之间由不通而通,走向同情之境.同情的实质是通融一体,愿意同情者彼此尊重,也乐于结成命运共同体."敬酒"与"还泪"之结合指向天(神)、地、人、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在的温情世界.这是古典时代的理想,对于弥合当代人与天地万物的对立也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因早期的小说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小说集<南北极>所洋溢的并不是"都市气",而是浓郁的"水浒气".这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其中的"水浒气"表现的是末路英雄的反抗,描写了阶级对立,表达了穷人要翻身的思想,并反映了由个人反抗走向群体反抗的道路.末路英雄的语言暴力将这种反抗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于6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阴阳道”①,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期间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阴阳思想被当时的日本高层借鉴有其必然性,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关系甚密。其一,它迎合了当时日本统治者的需求,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其二,大陆的阴阳五行思想为朴素的、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日本原始信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其三,为儒家思想韵传播提供了方便。其四,推动了日本古代历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立宪民主的追求是近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然而五四时期,受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知识界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观,设计出了异样的民主政制。激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主张直接民权、平民政治、阶级政治等,而胡适学人群、研究系学人群等坚守民主的原本意义,主张代议政治、贤能政治、阶级调和等。重温五四时期知识界关于民主政制的设计及论争,对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然而这个民族恪守着保守和创新的品质,不仅培育出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而且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气候,每个日本人都乐在其中。文章认为这是东方哲学的功劳,但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缺一不可,如何做好商业与艺术的完美对接,如何坚定国内市场并不断开发国际市场,日本的成功经验不容小视。中国有发展时尚产业的潜力,但前途目前还不明朗。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日本政局动荡,各政党分化组合频繁,政治日益右倾化,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从叙述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入手,深刻分析了其特征及原因。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内政与外交政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女性能够获得参政的权利 ,中日两国的宪法中都提倡“宪法下男女平等” ,而且经过了一定的发展阶段 ,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由于传统习惯和观念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在女性参政方面 ,中日两国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日两国虽然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形式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有相同之处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代社会、现代社会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形成了谦恭、谨慎、保守和以低姿态表达自己思想及情感的形体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长期存在于日本的社会之中,对日本人的语言及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形体语言也必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一个地理环境狭小、人口只有12540万(1993年)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却屡屡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探讨日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民族宗教“神道教”与其军国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神道教”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既促成了历史上日本的多次对外战争,也是二战后,为什么日本作为战败国,虽接受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但其军国主义的思想却阴魂不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日本无论从文化还是在政治、文学方面都受到中国很深影响。从中日两国最古老的诗歌的卷首歌入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日文化的相同点,以及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形成的独自特有文化的特点,以加深我们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其表现一是竭力突破日本和平宪法;二是加速军事大国化步伐;三是否认侵略历史。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一方面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严重伤害了毗邻诸国的感情,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值得人们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