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学经典诵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学生更应从修养、气质等方面着重领悟其意义。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提高教师素养促进诵读,重视多元评价成就修养,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吴圣云 《成才之路》2013,(28):59-59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发扬传统美德,懂得如何做人,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周彩娥 《天津教育》2021,(8):69-70,73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裕固族农牧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有利于规范裕固族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裕固族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向裕固族学生展示国学资源,优化裕固族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裕固族农牧区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金璐 《考试周刊》2013,(14):193-193
所谓"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而在幼儿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一般有讲卫生、文明进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两者合一,寓养成教育于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张文彬 《考试周刊》2014,(74):51-51
读经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学习经典,可以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增加词汇量,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对孩子的背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经典诵读是"文化立校"理念下的特色教学行为,有利于建立小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打造书香校园,使小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求知,实现"全人全面"的和谐发展。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方法策略在于:明确意义,确立理念,完善机构;实现经典诵读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经典诵读时间。  相似文献   

6.
吴子芳 《教师》2019,(9):58-59
教育改革在小学阶段的逐步推行,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开展经典诵读课程,引导学生挖掘国学经典的潜在魅力,进而让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诵读经典习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经典诵读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促进语文教学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丰富知识、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塑造高尚人格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强化国学经典诵读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合理地将国学引入到语文阅读中,实现国学与阅读教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诵读经典能传承人类的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诵读经典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正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2008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通顺街小学确定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开展诵读工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为推进国学特色教育,提升办学品质,我们把经典诵读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特长相结合,在师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学生们养成高尚的品德。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诵读内容,耐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古诗文的内容,积极地帮助学生将古诗文精髓内化心灵深处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理想化,让传统文化精华在学生的身上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正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国学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前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而且古诗文意思难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缺少一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经典书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反复品鉴的,它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播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化典籍,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教给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知识内化,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诵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诵读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的"摸爬滚打"中接受熏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要借助抑扬顿挫的韵律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内在魅力,还要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行量的积累。教师要在诵读引导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96):17-18
国学属于国家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记忆作用,而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教育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有着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文章通过对国学概念以及国学教育概念分析,探究如何通过诵读国学,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深感受到学校是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场所。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一、树立典型榜样,强化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低年级品德教育应当注重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上好每一课。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读懂课本,养成良好意识;活动情境,训练行为习惯;实践引领,规范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弟子规》是一部儒家经典,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处世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好教材。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践行〈弟子规〉,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将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灿烂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校充满迷人的书香,成了思考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要加强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诵读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能够读进去,体会到经典的魅力。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时候,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应该是代替学生阅读,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能够真正读进去,对文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真正优秀的学生呢?我将班级制度化建设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我简要地介绍一下我的做法。一、宣传造势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班风,真正起到激励和约束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就必须让他们加深认识,充满期待,倍感荣誉。所以从开学起,我就在落实各项班级制度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文明达标生"是最光荣的,是行为习惯最优秀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