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谈到农民,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浮出两种印象:一是农民愚昧、不开化,甚至落后到不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二是农民的生活过于艰苦。前者推理到极端,便有了忧国忧民之士的无穷担忧——你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们就会把土地卖了换酒喝,这样一来,数亿农民皆酒鬼,还丢了土地,不就天下大乱了么?后者则有另一种极端——既然农民生活在底层社会之底层,暗无天日,农民就只有被怜悯的份。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的通过实施又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可以按照虚化所有权,做实用益物权的方向,以界定和保护土地用益物权为中心,修改现行土地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曲折而巨大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30年,经过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中国大陆的土地制度从私有产权变成公有产权,又从有限的公有制,变成无限的公有制,以至到1962年《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  相似文献   

3.
杨全民 《大观周刊》2011,(33):51-51
土地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直接关系我国农民以及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可忽视。而忽视农民权益的农地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闻平 《新闻三昧》2003,(6):32-32
北京某报日前刊登文章,在标题中说:“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无助于农民奔小康,安徽‘一号议案’酝酿新土改”。这里把安徽“一号议案”称为“新土改”是个原则性错误。“土改”是个专用名词。它是专指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将地主霸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样一个特定政策、特定事物。由于土改是将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变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就为其后土地集体所有、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法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问题。虽然学术界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笔者认为,从历史中寻找开启我国农地制度困境的钥匙,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视角。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罗马法之永佃权制度、日尔曼法之马尔克公社土地所有权制度以及中国固有法之永佃制和一田二主制度。笔者认为,这些宝贵的历史素材对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村的土地制度及相关问题。就我国现状而言,已有的关于农村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民与土地,时分时合,或亲或疏,几经风雨,演绎出中国农村变革曲折生动的一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出现,使农民真正尝到了作为土地主人的滋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又告别土地,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土地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农村出现了新的危机。在困境中,具有伟大创造力的中国农民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许多农民重新回到了土地上,中国农村出现了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被邓小平称为农村第二次飞跃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它将如何发展?在农村改革中具有何种意义?这是《田野的魅力》试图探讨的问题。无疑,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然而,要揭示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农地入市击中土地制度要害据《新京报》报道,本月底,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将发布一份关于当前土地调控政策效应的报告。报告建议,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这一政策建议的核心命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灵魂,将改变土地市场上的博弈主体,促进土地市场真实价格的形成,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维护。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地入市从形成政策建议到落实,由于涉及利益广泛必然会遇到空前的阻力。农地入市无疑可以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问题,但是,这也同样意味着断…  相似文献   

9.
2003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新衣合对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该制度并不完美,在推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尤其是明确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以期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确实要占用一部分农村土地,但关键是如何规范化、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利。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是下一步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011年12月27日,作为全年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重要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而其中关于土地问题的若干表述成为学者和舆论最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中国革命成功的起点是土改,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从而天下归心,中国改革成功的起点则是分田到户,对人民公社运动拔乱反正,把土地的部分产权归还给农民,而现在,我们显然是已经到了启第三次土地革命“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时候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在农民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以土地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中,农民主要依赖土地,社会性的需求不高,国家的救济只是一种社会性保障需求,而且国家的救济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初,第三轮圈地风席卷全国。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违法圈地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新一届地方政府就任之初,常常会刮起一轮圈地风。而圈地风引出的后果是: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一项计算表明,如果按照现行征地制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占到现有农民数量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图书馆评估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图书馆评估制度,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这一制度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未来的农地征收改革,重点将突出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土地征收补偿仍以原用途为标准,但会适当提高,失地农民将会享受更为完善的社保服务"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未来会提高到现在补偿价格的至少10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新寨村农民马金山看到新闻后直嘀咕。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茹小斌(北京市大兴县土地管理局)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土地实行无偿、无限期使用的行政划拨制度。不允许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利流转,完全排斥地租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对土地利用的调节作用,致使土地在发展经济中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17.
温秋阳 《中国广播》2006,(10):69-73
听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王新阳、刘险峰采制的连续报道《千亩良田私自卖,农民耕地变房产》好象在翻阅一本连环画:土地被卖却没有得到丝毫补偿的农民愤怒与无奈的表情;私自卖掉农民土地却假称村务公开的村委会主任尴尬且无赖的表情;罢免村委会主任时,农民热切而兴奋的表情,都通过声音跃然眼前。在用声音展开的一幅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国农村一些地方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丧失土地的问题、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农村民主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与西南土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把地主所有制变为农民所有制,是民主革命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早在1946年5月,中共中央就发出五四指示,在解放区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改革。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全国“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际上承包制是二权分离,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到了农民手里,就自然而然形成三权分离。某种程度,要去专i-3~1]定法律是可以的。但很多事情,农民自己有办法,可以解决得很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又进入到新闻媒体、学者和国家政策部门的聚光灯下,争论起于是否应该给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