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以父权制为核心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男性是欲望的主体,是"自我";女性则被降为男性欲望的客体,是"他者"。安吉拉·卡特在长篇小说《霍夫曼博士的邪恶欲望机器》中,对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的客体和主体的身份进行了解构:作品戏仿传统的作为欲望的对象的女性形象,并有意模糊和将女性角色置于小说的背景以突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被客体化的地位;凸显男性形象,使众多的男性形象突出为张狂、喧嚣的欲望的主体,使之与模糊的女性形象成对照。通过戏仿和夸张的手法,卡特有意使文本中女性和男性形象都脱离了真实自然的人的形象,从而颠覆了父权制文化中的两性身份。  相似文献   

2.
《老子》对“欲”的理解包括满足人的生存之欲及去除贪欲。《老子》所谓“无欲”,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肯定人衣食住行的应当之欲,满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反对的是不知足的贪欲。《老子》的欲望叙述为我们构建和谐人生提供了一种智慧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社会的角度,用文化的视野在《长恨歌》中对女性欲望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通过王琦瑶写了一个女人的欲、情与梦想在都市幻灭的故事。王琦瑶的性别遭遇和心路历程揭示:以男权文化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和象征秩序对女性的诱捕、限制和排斥,以及对女性欲望的压抑、扭曲和扼杀,旨在说明女性欲望只有脱离男性欲望的想象性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伦理中,"欲"作为人天生而有的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道德失败的发生虽与欲望密切相关,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荀子》一书作为先秦儒家对欲之观察最为系统的学说,对欲望与道德失败的问题亦做出了深入且较为全面的观察。通过对荀子在此一问题上的论述,可以看到,欲望本身并不必然致使道德失败,而欲望能否受"心"的节制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6.
《围城》在塑造鲍小姐的形象时延续的是传统男权文化既消费女性欲望又鄙视女性欲望的思路。在塑造苏文纨、孙柔嘉等形象时,隐含作者又放任笔下的人物,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提出种种不公平的指控,并运用作者和叙述者的权威剥夺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围城》的男性偏见由于与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尤其富有遮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复活》中的妓女形象马斯洛娃为例,说明女性在社会中被认为是补充男性欲望的"他者",妓女则作为矛盾的集合体,身体作为物质被赋予价值用来满足男性的种种欲望。但是男性的欲望被隐藏在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导致妓女在社会上变成了阴暗的边缘群体,受到各种斥责和误解。当妓女寻求拯救和赎罪时,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妓女需要通过对于男性的牺牲来当作道德回归的表现。由此作者指出妓女应该首先被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认识,然后再讨论妓女职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拉斯的《情人》和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对其中蕴含的叙述风格、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和男性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欲望不必忌讳,关键在于运用理性正确认识欲望有是非、物质欲与精神欲、主体欲与客体欲、公欲与私欲之分,练就内功,运用德纪法,开动内外监督机制,处理好欲望。  相似文献   

10.
一张欲望支撑的圆桌——解读梁晓声的《泯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满足一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不等于可以纵欲,欲望无涯,关键要做到欲望的平衡、朴实、理智、知足。人性是文学之脊,欲望是人性之脊。"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交汇点是欲望,支撑人的正反两个平面。人的欲望分析是中外文学作品青睐的共同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常将人的欲望描述成"锅子"形,西方文学则将人的欲望建筑成"亭子"形,而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长篇小说《泯灭》中却将人的欲望整修为"圆桌"形平面。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在其众多小说中成功的刻画了大量不同身份的,不同种族的黑人形象。然而小说中鲜为出现的白人形象也是小说情节发展,主旨升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论文将以齐泽克的欲望理论来细致的分析莫里森新作《恩惠》中白人男性雅各布内心欲望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莫里森笔下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邵利慧 《考试周刊》2013,(86):191-191
1.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开启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性。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欲望膨胀与赤裸之地 ,人性的本质、人格的变迁较乡村更易窥见。曹禺的《日出》于旧中国 30年代的城市一角 ,生动形象地凸现了人们的财欲 (金钱欲 )、权欲、性欲、享乐欲以及求生欲、死亡欲 ,并从城市欲海中翻滚折腾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抖露人性的光明与阴暗、人格的常态与变迁。过度的纵欲与道德的丧失使得城市渐渐沉沦 ,走向毁灭 ,作者最后祈盼与呼唤着“日出” ,因为它象征着新生 ,孕育着希望 ,遥指理想的城市文明范式以及健康健全的城市人性与人格。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唯美的视觉盛宴里,电影让受众在美的艺术形式中消费欲望,满足自我的想象和审美的期待。《画皮》利用电影媒介的诱惑,召唤受众成为窥视欲望的主体,在男权话语的机制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天使"和"魔鬼"两大类,它满足了男性受众的情感欲望,同时让女性受众在潜意识中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7,(2):56-62
与其把吴荪甫视为英雄骑士,不如把他视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西西弗斯;与其把吴赵斗法视为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斗争,不如视为欲望与欲望之间的互相较劲与吞吃。资本主义内在的规则、程序与理性在《子夜》里面看不到一点影子。吴荪甫的领袖欲与统治欲根深蒂固,更深刻地决定了他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命运。他的失败具有浓重的宿命论色彩,几乎是重复了吴老太爷的悲剧命运。《子夜》与它塑造的吴荪甫形象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一涓 《考试周刊》2009,(13):24-25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本文通过对其早期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命运的抗争,以及最终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在《聊斋志异》中,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作品对女性外貌的过于重视和想象,使女性形象成了被玩赏的花瓶。女郎的主动与轻浮,恰恰迎合了男性的趣味。在男权世界中,她们充当的是满足欲望的玩偶。  相似文献   

19.
刍议欲望     
欲望不必忌讳,关键在于运用理性正确认识欲望有是非、物质欲与精神欲、主体欲与客体欲、公欲与私欲之分,练就内功,运用德纪法,开动内外监督机制,处理好欲望。  相似文献   

20.
李牡丹  王琳 《大学时代》2006,(7):135-135
欲望不必忌讳,关键在于运用理性正确认识欲望有是非、物质欲与精神欲、主体欲与客体欲、公欲与私欲之分,练就内功,运用德纪法,开动内外监督机制,处理好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