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趋向"天人合一"的文化有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词创作上对比手法的倡导,结构上取消某些语助词、设立对仗,以及中国文字自身的表意特征和普及化的书法艺术追求,多方位的为作品“虚“化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2.
歌词集文学美与音乐美于一身,中国的歌词就应在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土壤上向前发展。在歌词的创作中正确地借鉴应用古典诗词的手法和意境,古典诗词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电影蒙太奇手法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蒙太奇用镜头构建电影,中国古典诗词用意象构建诗歌。蒙太奇方式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在新时期,我们对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手法的体现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关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我国声乐艺术领域中历史悠久,创作者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将西洋技法与古典诗词相结合进行创作,赋予古曲以新的生命,中国古典诗词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典诗词的演唱具有它独到的特色,本文就将以赵季平老师创作的古典艺术歌曲《关雎》为例,来进行其演唱特点的分析和体会,并总结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曲鉴赏与创作论稿》围绕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创作与鉴赏,详尽而又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曲最精要的基本知识及创作技法与鉴赏的方法。具体有几个特点:重点突出,知识性强;理据统一,趣味性强;全面梳理,系统性强;继承中有新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等。  相似文献   

6.
民俗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联系,民俗心理引发的思绪与灵感往往成为古典诗词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诗人词家多以意蕴深厚的民俗意象原型渗透感触深厚的主观情绪,表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情趣,创造出意味无穷的意境;民俗生活的多样性为诗词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集中体现,而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审美观念即中和之美。中和尺度要求和谐地、适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主体与客观的共同性。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追求所蕴藉的中和精神中和之美与今天我们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一种传统与继承、发扬的关系,前者将为后者的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先提出古典诗词创作现状,应对初中生诗词、楹联教学进行尝试,再谈应从初中生开始尝试写作诗词、楹联,语文教师要掌握古典诗词、楹联创作知识,并进一步具体介绍写作知识,初中生尝试古典诗词、楹联创作的作用,古典诗词、楹联创作重在修改,最后强调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移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审美活动,阐述移情现象的产生、作用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运用,归纳出其在中国古典诗词具体创作过程的四种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移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审美活动,阐述移情现象的产生、作用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运用,归纳出其在中国古典诗词具体创作过程的四种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郭沫若以其卓越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发展挥就了为数不少的瑰丽华章,从表征看他的诗歌的确在思想内涵与诗学意义都具有非常特别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大多数研究者似乎皆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浸透在他诗歌中的个性主义。可以说,个性主义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在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写作的目的正在于探究诗人的个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著,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刘勰在《练字》篇中除了讲写作中的用字外,更是创造性地引入了中国书法所秉承的美学观念。这不仅体现了刘勰本人书法创作的主要审美取向,还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书学思想,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创造力的培养问题在书法教学中长期遭受漠视,以致于临摹教学几乎成为书法教学的代名词。以结构变形教学为切入口,可以开辟出一条使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能落到实处的可行路径。在结构变形教学中,应坚持以写实为前提并确保质量的原则。结构变形教学应涵盖观察力训练、思维力训练、表现力训练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蔡邕书论不但自觉地把语言学范畴的文字与美学范畴的书法区分开来,并且第一次较全面地、较系统地论述了书法美学的本质特征——书肇于自然、书法阴阳说、形、神、势、力、妙、书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的创作自由状态。因此可以说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第一块丰碑。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美学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5.
繁体字和书法艺术有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因为其更接近生活与生命的本源,基于繁体字创作,书法艺术的美形、生韵、畅情、象真、悟道就有了根本,也更符合艺术规律。在书法普及教育中,同时学习繁体字并融入其中,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情景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7.
明清诗论家多认为古体诗具有不同于近体的特殊声调,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把这一观念具体化。他通过举例的方式明确标出五古的平仄,进而提出如果某句平仄与近体相同,那么此联另一句则必须与近体相异。翁方纲批评赵执信《声调谱》不符合创作实际,但结合中唐以后五古创作可知,赵执信所归纳的五古特殊声调确被大多数诗人所遵循。  相似文献   

18.
经历一段曲折后,中国书法又向继承传统的方向回归。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古典关学的中和之关。分析书法中和之美的形成与表现形式,阐述中和之关对书法学习的指导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继承传统。  相似文献   

19.
“男子作闺音”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文章就此现象的背后进行了探讨,从几个方面揭示了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乡愁,是张以宁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乡愁渗透于其诗作的各个方面,贯串于其诗歌创作的始终,不仅进入日常生活,而且进入梦境及题画诗创作领域;不仅见于对故乡风景的忆念,遇见故乡人、送别故乡人的吟咏,而且见于对家乡开拓者的赞美。念亲,在乡愁情感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乡愁与归隐紧密联系,二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反映了张以宁思想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汇与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