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2.
河东狮吼 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有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龙丘居士者,陈慥季常也;濮阳公子者,吴瑛德仁也。陈慥事佛说空而恋家室,心终不净;吴瑛在家寓物而得禅意,心不留物,故苏子赞吴瑛戏陈慥,标出“游戏三昧”,已见宋世文人禅法矣。此类“三昧”,东坡与僧人参寥、了元辈相涉中已多见,故河东狮吼句,乃坡公说禅、演“游戏三昧”之一例,而非季常惧内之确证也。东坡《方山子传》有云:“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也。曰:呜呼,  相似文献   

3.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4.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5.
贵刊1983年第8期《“前山月落半江水”》一文引述一则改诗故事,云:“高适官两浙观察使,过杭之清风岭,题诗云:‘绝顶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山月落-江水,僧在翠微天竹房。’至台州事竣,复登、复登僧房,欲改为半江.僧言:‘前有一官过此,称诗佳矣,但‘一’字不如半字。’适惊问何人,僧曰:义乌骆宾王也。”  相似文献   

6.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7.
<正> 《虔州八境图》诗后序云:“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轼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绍圣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苏轼书”。苏轼作《虔州八境图》诗距今已九百零七年,重书也已八百九十年了,如今不仅石刻已不复存,且诗意也泯然渐不为人所知,苏轼当年已有“不忍”,何况百废俱兴之今日!撰为斯文,权当钩玄。  相似文献   

8.
遗山词辨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的提出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元好问作为亡金旧臣,与其他金朝官员一起,被羁管于山东聊城。这年10月,他亲自编定了自己的词集,并在《自题乐府引》的结尾部分写道:“岁甲午,予所录《遗山新乐府》成。客有谓予者云:‘子故言宋人诗大概不及后,而乐府歌词过之。此论亦然。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此论亦然。东坡、稼轩即不论,且问道山得意时,自视秦、晁、贺、晏诸人为如何?予大笑,村容背云:‘那知许事,且、毗蛤州。’客亦关而去。”可见遗山于词是以苏、辛为最高范式。对清新旷逸、沉雄悲慨的词风十分赞赏,所…  相似文献   

9.
苏轼到湖州,据《苏东坡集》(七集)诗文所载,参以其他资料,算起来,不下五次.第一次,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熙宁四年十一月,苏武通判杭州.次年十二月,受转运司差遣,赴湖相度堤岸利害.这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画鱼歌》、《吴中田妇叹》、《和邵同年戏赠票收秀才三首》、《游道场山何山》、《赠孙莘老七绝》等诗及《墨妙亭记》中均有所反映.据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在赴湖后,“是岁又作送杜子方诗,及腊月游孤山访惠思二僧有诗”.从行文来看,似乎苏轼于“腊月”即返杭.但在《苏东坡集·前集》卷四和王十朋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浏览汗牛充栋的古代文艺论著,“静”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诗文讲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送参寥师》),“静室隐几”“诗思遽生”(谢榛《四溟诗语》);书画言静:必“凝神静气”,落墨方可“淋漓尽致”(王原祁《雨窗漫笔》),“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王羲之《笔阵图后》);音乐求静:“心  相似文献   

11.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12.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有这样一则:“前辈诗文,各有平生自得意处,不过数篇,然他人未必能尽知也,毗陵正素处士张子厚善书,余尝于其家见欧阳文忠子棐以鸟丝栏绢一轴,求子厚书文忠《明妃曲》两篇、《庐山高》一篇。略云:‘先公平日未尝矜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吾《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我能之也。”因欲别录此三篇也’。”  相似文献   

13.
《诗人玉屑》中收有一则诗话:“玉祈大夫谓东坡云:‘有竹诗两句,最为得意,因谓曰:“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东坡批曰:‘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东坡所批虽  相似文献   

14.
[原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注释]①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成诗。②“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此事见于《东坡志林》。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老头皮:老头儿。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6.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17.
东坡内丹融三教吾国炼丹之术 ,发轫于汉初 ,至唐而臻兴盛。然金丹害人 ,渐至不兴 ,黄白谋利 ,或招大祸 ,故至宋世而渐主内丹矣。东坡、子由均为倡内丹术而身受者。子由长于实践 ,东坡长于理论。其有《龙虎铅汞说》、《续养生论》、《思无邪丹赞》诸篇 ,均作于南迁后 ,于内丹学多所发明 ,融合儒、道、释以说丹 ,内丹学遂升而为生命哲学。《续养生论》有云 :  真人教之以逆行 ,曰“龙当使从火出 ,虎当使从水出也”。其说若何 ?孔子曰 :“思无邪。”凡有思皆邪也 ,而无思则土木也。孰能使有思而非邪 ?无思而非土木乎 ?盖必有无思之思焉。夫无…  相似文献   

18.
徐度《却扫编》卷中有云:“陈参政去非少学诗于崔德符,尝请问作诗之要。崔曰:‘凡作诗工拙所不论,大要忌俗而已。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方勺《泊宅编》卷九、《名贤诗旨》亦有类似记载。简斋在诗歌上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除其他因素外,能牢记遵守师训,并且贯彻体现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崔其人却鲜为人知,涉及者亦多云不详(如《中国历代诗话选》二P972云“崔  相似文献   

19.
《列子·黄帝篇》有云 :“孔子观于吕梁 ,悬水三十仞 ,流沫三十里 ,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 ,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 ,使弟子并游而承之。”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对“悬水三十仞”有校语 ,云 :“《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注引‘三十’作‘四十’。《说苑·杂言篇》同。”对“流沫三十里”无释。但是 ,“悬水三十仞 ,流沫三十里”之语在文献典籍中的校释中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亦当有论。按《黄帝篇》此故事当系抄录《庄子·达生篇》 ,而文字小异。《达生》有云 :“孔子观于吕梁 ,县水三十仞 ,流沫四十里 ,鼋…  相似文献   

20.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75-78,165-167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