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登山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谁登山?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登山?  相似文献   

2.
速冻蚂蚁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山时因雪崩被埋在雪中,几十年后被另一支登山队发现,送进医院解冻后,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救治,这位登山运动员竟奇迹般地复活了。  相似文献   

3.
登山的目的     
朋友爱好登山。一次,我问他,登山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登山。这不足等于没有回答吗?登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登上山顶吗?朋友问我,登上山顶后,就一直停留在山顶吗甲我说,当然不是,登上山顶后,还得从山顶上下来。  相似文献   

4.
三月二十八日我们组织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举行了一次登紫金山主峰的活动。紫金山主峰海拔四百六十余米,从山脚到山顶大约有一千米。我们组织学生登山,这是第一次。在晨会上,我们向学生讲了登山的意义,使他们知道登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培养勇敢、机智、刻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而且是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所需要的一种本领。接着告诉他们,我们学校要举行一次登山活动和这次活动的办法。学生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以后,各班通过讨论,都提出了参加登山活动的名单。我们把参加登山的学生每十五人编为一个登山小  相似文献   

5.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难点透视第八册17课《登山》一、教学难点《登山》一课为什么不写列宁登山的全过程,而是重点写上山和下山如何通过一段险路。二、难点分析课题为《登山》,文中大量笔墨并非用在写列宁如何攀登险峰,而是在集中笔力描述他如何两次通过一段险路。...  相似文献   

6.
你相信谁     
有一年,一个登山社团组织队员去登山,其中还有一对感情很好的情侣。当他们到山下准备登山时,天气突然转坏了,但他们还是执意要上山去,于是就留下那个女的看营地。可过了三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在研究教育与学习关系时,提出了"登山型"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走向自我完善的对话性实践活动,并非以效率和竞争为目的。他主张设计"登山型"课程,把主题单元类比为"山",设计多种登山路线,即学习途径让学习者选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方法和速度登山,"虽然目标是到达峰顶,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快乐"。如此,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反思性品质的实践活动。"登山型"教学主张同样适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承担教书育人重  相似文献   

8.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9.
体育登山业是以山峰资源为依托,吸纳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登山爱好者在山峰地区开展登山活动,通过为登山活动提供服务获取经济收入的经济运行方式.登山业是西藏自治区体育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西藏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登山业的自然条件.发展登山业在西藏具有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帮助农牧民致富、促进开放、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双金有个形象的比喻:“一堂好课就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们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引领孩子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让孩子们的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岳之尊的泰山,以险峻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好汉前来征服它。在登山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无腿残疾人特别引人注目,正常人用脚登山,可他的登山工具是两个方形小木箱。只见他双手分别握住木箱的提手,两只手交替着前进,屁股左右坐在木箱上,行走过程中完全靠双臂的力量支撑。他就像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一点一点蹒跚向上  相似文献   

12.
灵天 《课外阅读》2012,(13):10-12
十六岁的波比喜欢登山探险,假期里的一天,他组织喜欢登山的同学去雷德山探险和露营,没想到女生伊贝拉竟然也来了。让所有男生都没想到的是,伊贝拉不但很勇敢,而且登山的速度一点儿也不比男生慢。雷德山半山腰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大家打开自己的帐篷,开始扎营休息。波比  相似文献   

13.
奇迹的奥秘     
有一群登山爱好者准备征服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于是,他们组成一个小分队扎营在海拔2000米的山脚等待天气好转。他们当中有些是专业的登山运动员,体魄健壮,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14.
好课像登山     
孙双金 《教师》2010,(23):1-1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曾有一著名学者如是说,学习如登山。登山的路径选择,一般有三种。第一种,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路多的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其乐趣既在于"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许许多多个体化的体验和过程性的享受。第二种,是选最好走的路,大家一窝蜂地挤在"预设"的水泥石板路上,这样登山,尚有过程,但个体化的体验少了。第三种,是省事省时省力,坐缆车"呼啦啦"直奔主要景点而去。这样"登山",不仅没有个体化的体验,连过程性也被省略了。其实,学校管理也如同登山一样,结果是重要的,过程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登山》一课讲了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走险路的故事。它启示我们:要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做个意志坚强的人。以前听过几位老师上《登山》这一课,尽管教法各有特色,但都是由抓中心句入手进行层层剖析,最后辐射全文。当时,我感觉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甚好,然而当我自己准  相似文献   

17.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18.
好课像登山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晓晨 《小学生》2009,(8):54-57
现在人们很喜欢攀岩、登山等户外活动,每个人都想成为登山健将。其实真正的登山健将非我莫属!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攀岩高手—岩羊。  相似文献   

20.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他回答:"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