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中,教育是一种人的事业,它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目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对以后提出"儿童中心说"的杜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杜威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说".罗杰斯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今天五所学校围绕着一个主题"儿童文化生长",各自表达关于儿童的认识、关于教育的认识,尤其是关于理想教育的认识和追求。提出"儿童文化生长"这样一个主题,本身就表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和重大进步。今天的时代是儿童中心的时代,已远非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那样令人疏远和隔膜。研讨中大致可以约定三方面的共识:一是教育是儿童的教育,教育离不开儿童,离不开对儿童的研究,良好的教育是以儿童研究为前提、为开端、为动力的。二是极为明确地提出了"生长"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与  相似文献   

3.
杜威(1859—1952)是美国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于本世纪初把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80)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予以严历的批判,而把自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在杜威看来,“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传统教育”强调成人中心、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这样一来,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儿童的兴趣、个性  相似文献   

4.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撰写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开设了幼儿教育国际训练班,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教育史》称她为“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进步教育家”。教育思想要点:以儿童为中心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敏感期自由、工作和纪律感官教育实际生活练习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指导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撰写的<理想国>中系统的提出了有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其中关于道德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包括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社会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及简评综观进步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五方面。1.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公布了“七点原则声明”,阐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他批评学校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儿童的主动发展;认为教学应该“使儿童将经验中所接触的各种东西不断地形成明确、生动和成长中的表象。”[1]…  相似文献   

7.
家校协同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但是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梳理已有研究,将学校和家庭共享的教育理念作为突破口,分析家校协同实践发现,家校协同存在功能定位不明、内容领域狭窄、缺乏合理评价等问题.通过澄清"儿童中心"理念,发现家校协同的问题根源在于协同方向偏离、角色认知局限和合作实践摩擦等方面.建议从家校共享教育理念,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明确家校角色定位,提供家庭教育支持;构建平等合作关系,促进家校包容理解等几个方面取得改进与突破.  相似文献   

8.
美国儿童博物馆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美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美国儿童博物馆在发展中经历了学校教育的藏品中心、独立的非正式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公众教育服务中心四种教育角色的演变,其变化表现为:观众由“小大人”式儿童到儿童共同体,资源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展览方式由灌输式到自由探索式.美国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角色演变历程对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启示为:以儿童共同体作为服务对象,活动开发方式以留白式游戏为主,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多元共享资源网,建立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家长和社区四位一体的课程研发团队.  相似文献   

9.
杜威来华讲学已逾90周年,与其有关的两个重要教育命题仍需要被理清与确认."教育无目的"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上放弃或取消教育目的.杜威以"反弹琵琶"的方式求索教育目的:民主主义是其理想社会;教育是民主主义首要而审慎的工具.就杜成本意而言,"儿童中心"仅就教育过程与方法(手段)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教育手段上的"儿童中心"是服从并服务于教育目的上的"社会中心"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人性与民主、人性与道德等几个方面.杜威的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论等均建立在其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福禄培尔的儿童中心思想主要表现为"将儿童置于他们世界的中心""生命向上"和拒绝"没有思想的游戏".旨在通过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亲历"的中心,强调儿童发展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主张学校感化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内发力量的增强,激发儿童建立自我与世界联系的兴趣和驱动力;以心灵教育、自然教育和艺术教育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福禄培尔的儿童中心思想进行比较发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二者共同强调的核心,然而,在综合表现方面却也存在着以上帝统一与自我实现为目的的差异,以及客观上实施理性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一、"做中学"的理论溯源 "做中学"由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最早提出.在杜威看来,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为基础,提供必要的环境刺激,促使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发展.教育不能把与儿童本性相违背的东西作为目标,因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而对于大多说人来说,制作的兴趣和本能最为突出,由此确定了"做中学"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段阅读研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为每一位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在接下来做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以日常教育教学为核心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俗称"三专"项目)中,专业阅读的目标也是"为每一位教师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中心论的"中心,"指的是儿童的"心理状态或特征",对其认识是个历史过程.大致可以说,它沿着哲学心理学、生物化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自然"、"本能"到"认知"而嬗变.当今儿童中心论的主流是以"认知"为中心,它已然摆脱了传统的片面性,且三者已浑然融为一体.实施以认知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的可能性的两个试探性建议是跨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修炼和实让精神的践行,其主旨是力图阐明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遵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中心主义倡导尊重儿童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中心。从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卢梭等都秉持这一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儿童中心主义逐渐演变成一股教育思潮,成为共识。夏山学校就是教育家尼尔践行儿童中心主义的重要场所。在办学宗旨,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该校秉行以儿童为中心,给儿童自由和权利的思想,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这种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不过时,对当代幼儿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高职教育有借鉴之处.通过简要介绍人本主义学习现的主要观点,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建立师生平等关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四个方面分析了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观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小原国芳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他也是终生工作于教育第一线的世界知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以尊重儿童个性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使人在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六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体系,它不同于以儿童为中心而无视教师作用的进步主义教育,也有别于以教师为中心但无视儿童个性的传统主义教育。他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对日本教育以及世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与日本同属东方文化背景的国家,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一、全人教育论…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幸福"也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者谈论的焦点.从"儿童的发现者"卢梭到"儿童中心论者"杜威,从"发现孩子"的蒙台梭利,到"以儿童为本"的"活教育"创始者陈鹤琴.无不指出儿童幸福对儿童成长的价值.伊壁鸠鲁认为: "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最终目标仍是得到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一、困惑与缠绕——师生角色的游离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