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北京话是作为普通话基础方言的北方话的代表。宋代以后许多著名的白话文学作品多以北方话为基础,其中有很多北京话语词至今还通用。中学语文课文中常有一些北京话特有的语词,学生们常常弄不清这些语词的意义和写法。因此,对北京话语词的主要特点作些研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永州方言中存在着许多“有音无字”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大多在永州方言中还作为日常口语使用。文章继黄丽《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之后,对永州方言中的另一些口语词进行了本字考释。  相似文献   

3.
永州方言中存在着许多"有音无字"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大多在永州方言中还作为日常口语使用.文章继黄丽<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之后,对永州方言中的另一些口语词进行了本字考释.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特别是敦煌变文和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唐五代西北方言口头词语。这些词语许多至今还在河西走廊汉语方言的口语中被使用。选取了"槁"、"便"、"羸塠"、"撩捋"、"毷臊"等几个敦煌文献中的口语词,将它们与现代河西走廊方言相互参证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5.
宋元明口语词属近代汉语范畴.近代汉语的时限,一般认为是从唐五代到明末清初.这一阶段含有大量口语的著作所反映出的语言特色,与先秦两汉的语言有较大差异,与现代汉语也不同.但是,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和语法现象却已在近代汉语中初见端倪,那时常用的一些词语(特别是口语词)至今仍大量保留在汉语方言中,现列举九条一般大型辞书失收或释义、举例不够详备者.加经排比阐释.目的在于以活的方言材料来印证这些宋元明语词的意义.这里所说的方言主要是笔者所熟悉的黔南话.巴得 巴不得—盼望,期待,动词.  相似文献   

6.
元曲作家在创作时以口语入曲,故而元代的许多语词现在仍然保留在一些北方方言之中,南阳方言中即保留了部分元代语词.  相似文献   

7.
“语词”是“词”的非专科部分的最邻近的上一个层次的概念。语词有潜在的情况,就是文献中见不到反映,却活泼地潜在于通用语或方言的口语中,这不同于承用。语词潜在的运动就是这个语词在口语中有意义或词性或使用范围上的引中或变化,或者展现其构词能力。由于文献反映的缺失,潜在及其运动的过程我们往往难以描写,常常只能见其首尾。认识这个命题对于语词的历史研究和训诂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可以解决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8.
阜阳方言中具有丰富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借助附加、复合、修辞等多种手段进行构词,其产生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阜阳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反映了阜阳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契约文书中含有大量方言口语词,具有重要的词汇学、方言学、辞书学价值。运用词例归纳法,考释徽州契约文书中的方言口语词,可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和近代汉语词汇、徽州方言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寻常语入韵”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在当时妇孺皆知的口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变得不那么易懂了,这使今天的读者不太容易体会到作者“以寻常语入韵”“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词,却仍然完整地保留在某些方言中,李清照词中的一些口语词就是如此。现就笔者所见,例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燕说》是清末学者史梦兰的一部方言著作,记录了当时唐山的一些方言词。《燕说》记录的方言词有些沿用到现在,有些消失了。通过分析在唐山消失了的方言词,可以发现《燕说》记录的方言词不完全准确,清代唐山方言和山东方言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关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文章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关中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13.
《越谚》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谚》是清代范寅写的关于越地方言词语和谚语的著作。它以记录口头俗语为目的,对于越地方言词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谚语均有大量记载,是现代了解越方言和越文化难得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14.
对清代扬州评话《清风闸》中的一些具有方言色彩的口语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清末民初的小说《春阿氏》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成,具有从早期现代汉语向成熟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对于分析北京口语的发展历程,充分认识汉语语法演变过程具有极高的语料价值。对《春阿氏》中的“把/将”字句进行穷尽式搜索,详尽地描述“把/将”字句的句法结构、分布特征、使用的语体差异,可以较清晰地展示“把/将”句在清末民初汉语发展中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相似文献   

17.
潘国英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52-54,71
湖州方言在语法上颇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一些特殊的句式、语序、时体表达法及虚词的某些特殊用法。明清时期的言情小说中有许多跟现代湖州方言相同的语法现象,全文主要据此来讨论湖州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集》是清人蒲松龄写成,创作多用方言俗语,本文选出能够反映作品方言特点的部分词语,从构词法、构形法、语义、修辞法和色彩意义等几大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清代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语言反映了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基本特点,其中使用了大量儿化词,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从词汇、词类、修辞等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可以窥探北京话中儿化词的发展,以及为儿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1888年伦敦大英国圣书会印的罗马字《官话新约全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分析清代后期官话音系的资料。在建立该书声韵调音节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其声母进行分类归纳,考查描写其声母系统的基本状况;并将该书所记录的声母系统与《语言自迩集》所记录的清末北京音作了细致比较,揭示了官话音与北京音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