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众媒体在被赋予重要权利的同时也对公众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受众对新闻的更高要求,新闻传播中的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近年来,在诸多的新闻报道的纠纷案中,关于隐私权和知情权的案例是最多的.如何既控制侵犯个人隐私又满足公众获得尽可能多信息的欲望,实现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则是当下值得深刻探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段丽娜 《新闻窗》2010,(4):46-47
采访权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它源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是公众知情权的一种表达方式。新闻采访权行使的好坏。直接关系公众社会知情权的实现。在“新闻法”还未出台和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取得长足进步的当下,深入研究新闻采访权的权利性质,对于新闻采访权的权利保障及其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戴正坤 《新闻窗》2006,(3):33-34
知情权一词愈来愈多的出现在新闻及法律的学术论文及专著中,论及重要性,专家及学者们都有一个共识:知情权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新闻方面的学术文章和专著中,专家、学者、新闻界同仁们认为,大众媒体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最重要的手段,媒体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应该把满足公众知情权奉为己任作为追求。著名专家喻国明教授还认为: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从“喉舌论”到“知情权保障”。  相似文献   

5.
乔莉萍 《新闻传播》2006,(10):40-41
随着现代政府的行政事务日趋复杂,政府逐渐发现很难在一切问题上都获得公众的赞同。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政府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招待会等制度,以向公众及时提供资讯,力图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获得公众认可与支持。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政府高效施政的重要方式,而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法理依据就在于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6.
李勤 《当代传播》2003,(6):10-13
新闻的传播环境是媒体的栖息地。新闻的传播环境因素,对于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质与量,公众对所传信息的认可与接受,尤其是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与满足,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及其报道,如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的特大矿难事故、2003年1至5月爆发于国内的“SARS”疫情等,都明显反映出新闻报道中传播环境因素对公众知情权的制约和影响。重视传播环境因素对公众知情权影响的研究,对于正确理解环境与传播的关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传媒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最大限度满足与尊重公众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也是通过新闻媒介和公众沟通的方式,更是实现公民知情权(人权在精神领域的表现)的重要途径。中美两国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方面的主要差异在于:对知情权的法律认可和法律保障有显隐、深浅的差别。习知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之法律保障——《信  相似文献   

8.
李鸿建 《视听界》2011,(3):94-94
“躲猫猫”等网络新闻事件的出现,在反映公众捍卫、实现知情权的自觉意识与迫切要求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传统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的缺失与无奈。在现有社会形态与新闻语境下,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媒体应将实现、捍卫公众知情权作为一种自觉意识与职责要求,以独立的思辨力与人格深入挖掘事实.  相似文献   

9.
童浩 《新闻世界》2013,(2):113-114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发言人作为公众与政府沟通信息及消弭矛盾的桥梁,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使公众对政府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为事件处置赢得足够的空间与强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邹广娱 《新闻世界》2009,(9):130-131
政府的信息公开、媒体的新闻传播和公众的知情权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对待和运用新闻媒体,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体现,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和新闻媒体相互沟通,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权、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清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以新闻采访权的实现为媒介,延伸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发挥其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塑造并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达成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理解、和解和信任。同时,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新闻采访权的有效实现,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下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功能是一个传统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政策界限日益淡化、宽松,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新闻惯例和操作方法得到社会公认,都为媒介在公共危机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增加了许多可以引证的实例,从而为深入思考和探讨传统议题拓展了广度和深度。媒体应行使社会守望职能,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公众知情权,尤其是在诸如新型急性瘟疫、生化危机、恐怖危机等这样的公共危机中,保障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媒体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11):8-8
邵静在2008年第10期《新闻实践》中撰文说,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增多,报道失度往往带给公众一种媒介恐慌。媒介要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和消除媒介恐惧中取得平衡。新闻“把度”是消除媒介恐慌的良药。  相似文献   

14.
<正>人本责任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责任,新闻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一、新闻传播在人文责任之诉求新闻传播在人文责任上有一定的诉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诉求,才能表明新闻传播的人文责任。1.坚持信息透明满足公众知情权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渴望及知情权,新闻的落脚点是人,因此新闻传播的人本责任要求,新闻传播的活动一定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坚持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性,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让受众充分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及的知情权是指宪法意义上人民对政府的知情权。知情权的产生又促使政府制定信息公开法 ,而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也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政府在实施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过程中 ,除了实施电子政府、网上政务公开等措施外 ,还有一项就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在西方国家十分普遍 ,它是推动政务公开透明 ,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知情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虹 《新闻记者》2002,(5):29-31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知情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其中“新闻知情权”是起源最早和受公众关注较多的。本文试图从介绍“新闻知情权”的简要背景入手,剖析笔者所观察到的西方“知情权”现状,并对中国的“知情权”问题加以分析。知情权的背景最近,“知情权”这个字眼似乎变得越来越时髦了。患者要求医生尊重自己对疾病的知情权,被告要求法庭重视自己的知情权等等。但这些都是对“知情权”这个概念的泛化。其实“知情权”这个概念源于新闻界,最初是作为新闻自由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1945年前后,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  相似文献   

17.
颜美群 《新闻世界》2009,(11):86-87
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当守望者角色,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当教育者角色,实行解释性报道,进行科普教育;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当政府和公众的喉舌,正确引导舆论,并对政府措施进行监督,对事件进行反思,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牛月 《中国广播》2014,(4):47-49
当前我国司法报道中出现了新闻媒体与法院审判工作冲突的情况,究其实质是公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之间的冲突。文章提出了司法审判中公众知情权的内容和界限的学术观点,分析了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问题,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平衡公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如今大城市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尤其是女性,隐私意识空前强烈,这里面大众媒体的反复倡导和传播功不可没。但同时,公民的知情权也日益扩大,当知情权包括个人的性信息等隐私内容时,就会产生冲突。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大众媒体。于是,矛盾产生了。一方面,如果新闻带有明显的公共利益性质,此时公众的知情权是否高于公民的隐私权?另一方面,一些与公共利益关系不太大的涉及个体的新闻,如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往往带有大量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是否没有边界?  相似文献   

20.
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同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息息相关,媒体可尝试以“公共参与式新闻”实现民生新闻的实质性突破,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发挥告知与预警、质疑与监督、代言与反馈、参与与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搭建社会善治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