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粒子视频显微镜(Particle Video Microscope,PVM)对水合物高压实验环路中的油包水乳状液混合以及水合物的生成、聚结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VM设备可以清晰、定量、视觉化地检测到水合物的生成结晶过程以及实时颗粒/液滴的粒径分布,并发现随着水合物的不断生成,其水合物颗粒会发生聚结,形成较大的水合物颗粒,随着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水合物颗粒粒径会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颗粒、液滴间的碰撞、聚集使得粒径增大,同时体系中增强的剪切作用和水合物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减小致使聚集的水合物颗粒又发生破碎所致;再则,实验过程中阻聚剂的加入对油水乳状液具有较好的乳化作用,使其水相较为均匀的分散到连续油相中,形成稳定、均一的乳状液体系,并且其分散相水滴的粒径要较不加剂情况下少;在水合物的形成过程中水合物颗粒间的聚并是导致水合物堵塞管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Span80-煤油-NaOH乳状液膜体系分离富集陶瓷厂废水中酚类的实验方法,探讨了液膜中总表面活性用量、内水相浓度、乳水比、油内比以及外水相PH值参数之间的最佳组合方案,表面活性剂含量占液膜3%,内水相浓度为2%,油内比2:1,乳水比1:3,外水相PH值为3-4。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实验室制备乳状液膜分离富集废水中的酚类,效果很好,高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3.
结构物表面纹理形态与土体颗粒分布对结构物-土体界面剪切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利用自行改制的直剪仪对钢-标准砂界面剪切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关系、不同纹理深度下的峰值剪切应力变化规律及界面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峰值剪切应力与法向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垂直纹理方向剪切的峰值剪切应力大于顺纹理方向的峰值剪切应力;试验峰值剪切应力随纹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保持某一稳定值上下波动;纹理深度存在临界值,集中在0.64~0.89 mm范围内,H/d50值集中在5.8~8.1范围内;粗糙界面的摩擦角比光滑界面大;界面摩擦角随纹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大于临界值时,界面摩擦角将保持一稳定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差热测试、淬熄实验、微观组织及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TiO2-Mg-C-N2体系燃烧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反应过程经由多个中间反应直至最后完成,Mg在650℃时开始熔化,TiO2和Mg在750℃左右开始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Ti和C、N2在1100℃发生反应,TiC和TiN在1300℃固溶合成TiC11-xNx.TiO2-Mg-C-N2体系燃烧反应为复杂的固-液-气反应,其过程为:TiO2颗粒与Mg熔体以溶解-析出机制反应生成Ti和MgO;反应放出的强热诱发Ti-C-N2之间的反应,以扩散反应机制生成TiC和TiN;TiC和TiN连续固溶生成TiC1-xNx固溶体.  相似文献   

5.
在锥形石墨模具内成功淬熄了MgB_2掺杂纳米碳的实验,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实验中不同反应区域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20~650℃时,Mg和B颗粒接触表面发生了渗透方式的固-固反应,Mg的表面层初次形成了MgB_2晶核;温度高于650℃时,发生剧烈的液-固放热反应生成了MgB_2,并有少量MgB_2分解形成MgB_4和Mg,同时,有部分碳原子进入到MgB_2晶格,替代B的位置,引起晶格畸变,从而产生有效的钉扎中心,并且部分纳米碳以杂相的形式存在于MgB_2的晶界中,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增强了晶粒的连接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对羧基苯偶氮硫代若丹宁 (CPATR)与汞的显色反应,在pH为3.5的醋酸-醋酸钠缓冲介质中,吐温-80存在下, CPATR与汞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被Waters Sep-Pak C18小柱固相萃取,用氮-氮二甲基甲酰胺(DMF)洗脱后用光度法测定,在洗脱液介质中,λmax=535 nm,体系摩尔吸光系数达8.70×103 m2/mol. 汞的质量浓度在0.05~4.0 mg/L内符合比尔定律. 该方法可用于烟草及其添加剂中汞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黄土作为当地固废填埋场的覆盖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场尺度测试压实黄土覆盖层的气相渗透系数,从而可用于评估其填埋气减排性能。方法:1.在西安固废填埋场建立压实黄土覆盖层试验基地(图2);2.在试验基地的膜内核心测试区域布置通气试验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通气管网、气压测试装置、含水率测试装置、温度传感器和静态箱(图3,5~7);3.在覆盖层表面裸露时和植草后分别进行通气试验测试压实黄土覆盖层的气相渗透系数。结论:1.当饱和度低于85%时,干密度为1.45 Mg/m3压实黄土的气相渗透系数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但并不明显;但是当饱和度高于85%时,气相渗透系数随含水率增加而显著减小;2.黄土层和碎石层之间的毛细阻滞作用使得上部黄土层储存更多水分,并显著降低其气相渗透系数,这有利于降低填埋气的排放;3.裸露条件下,当压实黄土的体积含水率从36%增加至46%时,其气相渗透系数从3.67×10-12 m2降低至5.73×10-14 m2;4.植草后压实黄土的气相渗透系数比裸露条件下小近一个数量级,这主要是因为植被根系占据了压实黄土的大孔隙;5.现场尺度的压实黄土气相渗透系数比室内试验的结果高1至2个数量级,这主要是因为现场所用黄土含有大的结团,结团会增加黄土的孔隙直径以及减小孔隙的曲折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开发了金纳米粒子液体状薄膜SERS基底,探讨了加入顺序、促进剂浓度、加热温度和卤素离子修饰对SERS基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液膜SERS基底组装的关键是界面上的纳米颗粒和油相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金纳米粒子(Au NPs)与油相(己烷)先混合再加入促进剂(四丁基硝酸铵)的顺序制得的SERS基底活性最好;促进剂浓度为10mmol/L时所得到的SERS信号最强;在不影响SERS信号的情况下,将加热温度从室温提升至80℃,可将制备时间从12 h缩短至40 min;加入20mmol/LKBr修饰有利于提升SERS信号。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建立了菲(Phe)、芘(Pyr)和蒽(Ant)三种多环芳烃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物理化学绿色化实验室的建设,选用便宜、毒性小的水-正丙醇作为二组分体系,实验装置采用普通的沸点仪和酒精灯,通过逐渐添加法配置溶液,进行了该体系的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总结了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得到了该体系的用不同浓度表示方法的2种t-x相图,相图中气相线和液相线相交之处有明显的相切特征。得到的该体系在常压下的最低恒沸点为87.2℃。浓度用摩尔分数表示时得到的相图的最低恒沸点位于整个相图的中间部分,明显好于用质量浓度得到的相图。该体系绿色无污染,结果稳定、可靠,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二组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3种含不饱和双键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丙烯酸乙酯二甲基(辛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溴化铵,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此种表面活性剂为疏水单体,丙烯酰胺为亲水单体,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复合引发剂作用下,聚合得到疏水缔合的两亲高分子。采用表面张力仪分别测量了单体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了3种阳离子单体展现了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类似的表面性质,而两亲高分子产物具有典型疏水缔合共聚物的聚集行为。对单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言,其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随疏水碳链的增加而增大,导致临界胶束浓度(cmc)数值下降;而其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随链长增加而减弱,这是由于链长增加后发生弯曲,在气液界面上排列更疏松造成的。聚合后的两亲高分子,在低浓度下单链两亲高分子形成分子内胶束,浓度升高疏水长链之间相互缔合形成分子间胶束,因而在表面张力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两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人体组织细胞必须处在合适的氢离子浓度范围内,才能完成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在生命活动的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不断生成大量含酸性的代谢产物和少量碱性产物,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随食物或药物进入体内。但是,正常人体内含有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和比值,体液(一般分为细胞内液、组织间液和血浆)的酸碱性(PH值)总稳定在一定范围以内。例如,人体内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浆的正常PH值为7.35~7.45。如果血浆PH值低于7.35,就会出现酸中毒,高于7.45,就会出现碱中毒,严重的酸中毒(PH<6.9)和碱中毒(PH>7.8)都将危及生命。人体是如何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原来,缓冲溶液起了重要作用。体液中存在多种酸碱缓冲体系,并且组织间液和细胞  相似文献   

12.
1—(5—硝基—2—吡啶偶氮)2.7—萘二酚分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新试剂1-(5-硝基-2-吡啶偶氮)2.7-萘二酚(5-NO2-PADN)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Ⅱ)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于pH5.5-6.5HAc-NaAc缓冲溶液中,5-NO2-PADN与铜(Ⅱ)反应生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入λmax=57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4.4&;#215;10^4mol.L^-1.cm^-1。铜(Ⅱ)浓度在0-7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所拟方法用于水样中微量铜(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工人健康,煤矿井下主要采取的防尘手段是湿式除尘和化学抑尘。通过保水性实验探究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溶液各自及协同作用下的抑尘保湿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四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同,形成分子层的稳定性和厚度不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SDBS)的保湿性最强,聚乙二醇对异辛基苯基醚溶液(Triton X-100)的保湿性最弱。当表面活性剂SDS与SDBS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0.24%、0.04%,无机盐K2SO4的浓度0.9mol/L,且SDS与SDBS比例为5∶5,SDS+SDBS的混合溶液与K2SO4比例同样为5∶5时,煤尘水分散失最少,复合溶液润湿保湿性能最佳。硫酸钾溶液对复合溶液的疏水端产生析出作用,导致煤尘疏水端的疏水作用增强,更多表面活性剂分子逃逸水相后向液-气界面聚集,从而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R(HFinCl4I4)在滤纸同体基质上能发射强而稳定的室温燐光,KBrO3氧化R发生室温燐光猝灭,HCHO与KBrO3反应生成Br2进一步氧化R,导致室温燐光剧烈猝灭,HCHO含量△Ip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HFinCl4I4-KBrO3-Tween-80体系同体基质室温燐光猝灭测定痕量甲醛的新方法.加比不加Tween-80时,△Ip增大9.1倍.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6~1.6(fg/spot)(对应浓度为0.040~4.0pg/mL,0.40pL/spot),工作曲线回归方程△Ip=136.6+28.28mHCHO(fg/spot),n=6,相关系数r=0.9935,检出限为4.5ag/spot(对应浓度1.1x10-44g/mL),灵敏、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甲醛的测定,结果满意.同时探讨了HFinCI4I4-KBrOy-Tween-80体系固体基质室温燐光猝灭法测定甲醛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腐殖酸(HA)对富勒烯(C60)粉末的悬浮作用以及pH、离子强度对HA-C60悬浮性能的影响。创新要点:研究水质条件对C60悬浮性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测定C60粉末在HA溶液中的zeta电位,水力学粒径和悬浮浓度;HA存在下,C60悬浮体系的zeta电位与水力学粒径随pH的变化及C60悬浮体系团聚动力学随离子强度的变化。重要结论:HA对C60粉末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但不能使其长时间稳定悬浮于水中。当pH〈4时,C60水悬液开始沉淀;而当HA存在时,C60水悬液在pH 3-11范围内都保持稳定,这是由于HA吸附于C60表面,通过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作用,促进C60分散悬浮。C60水悬液的稳定性随盐离子价位和浓度升高而降低。HA会抑制Na+对C60水悬液的脱稳作用;但高价离子Ca2+和La3+存在时,HA与C60之间会发生桥联从而促进C60水悬液脱稳沉淀。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纳米石墨烯的团聚现象、提高其分散性能,采用6种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石墨烯颗粒进行了表面改性,并采用目测法、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石墨烯在硅烷偶联剂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种硅烷偶联剂对促进石墨烯在水溶液中分散有较好的效果,石墨烯分散液静置30 d未见明显沉降;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例,石墨烯在KH-550水溶液种分散后,石墨烯表面的羧基和KH-550的氨基反应生成酰胺键,KH-550成功接枝在石墨烯表面,极性官能团在水中电离形成静电排斥效应,或亲水官能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提高了石墨烯的分散稳定性;分散后的石墨烯呈卷曲状态,含大量褶皱,厚度大致3~4层厚,层间距约为0.65 nm,晶格完整,缺陷减少.纳米石墨烯在在硅烷偶联剂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较好,可用于制备水泥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用丁二酮肟修饰玻碳电极,以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痕量铅离子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实验参数如电解质种类及酸度、丁二酮肟用量、富集电位和时间、扫描速度等进行一定的优化.在pH=5.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铅离子与丁二酮肟生成螯合物富集在电极表面,然后在-0.8V被还原成零价的铅,在向阳极电位扫描的过程中,还原的铅被氧化而从电极表面溶出,于-0.60V形成阳极溶出峰,且峰电流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据此溶出峰电流可定量测定痕量铅离子.实验测得铅的线性范围为1×10-7 mol/L至5×10-5 mol/L,检测限为1×10-9 mol/L.在同一含量的体系中平行测定6次1×10-7 mol/L Pb2+的溶液,其标准偏差为2.9%.用丁二酮肟修饰玻碳电极测定水样中的铅离子,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华南地区的原材料研发一种LC~3水泥胶凝材料,并研究其水化反应、微观结构的发展、工作性能、强度性能的发展以及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行为,为推广LC~3水泥胶凝材料应用于滨海结构混凝土提供基础信息和参考。创新点:1.鉴于目前对LC~3水泥胶凝材料在混凝土技术和结构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对采用华南地区原材料制备的LC~3混凝土进行了技术研究和应用分析;2.试验结果发现,LC~3混凝土的抗折和劈裂性能优于相同抗压强度的普通混凝土;3.采用拔出试验研究LC~3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界面粘结-滑移行为,证明了新型LC~3水泥胶凝材料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适用性。方法:1.开展一系列基于LC~3水泥的净浆、砂浆和混凝土的实验研究,并使用原始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分析(水化产物表征和孔结构分析)和宏观测试(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测试)。2.研究LC~3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行为。结论:1.与普通混凝土(OPC)相比,钙矾石、单碳铝酸盐(MC)和半碳铝酸盐(HC)是LC~3样品中的主要晶体水合产物;由于熟料减少50%,且LC~3中发生的二次水化反应消耗了大量OPC熟料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CH),因此在LC~3的水合产物中几乎没有残留六角形薄片CH。2.与OPC砂浆和混凝土相比,LC~3砂浆和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低;由于在煅烧粘土中无定形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与石灰石结合)二次反应形成了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和碳铝酸钙水合物,LC~3砂浆和混凝土的后期强度(7天后)迅速增加至与OPC砂浆和混凝土相当的强度水平。3.在与OPC同类材料具有相同抗压强度的情况下,LC~3水泥胶凝材料具有更高的抗折和劈裂强度,因此更有韧性。4.对于LC~3水泥胶凝材料,颗粒更细的石灰石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力学性能。5.对于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界面粘结-滑移行为,LC~3的破坏模式与OPC大致相同,且通常有两种破坏模式,即钢筋从混凝土中拔出和混凝土劈裂破坏;在具有相同等级的抗压强度时,LC~3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与OPC混凝土相当,但其粘结-滑移刚度更大。  相似文献   

1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1):140-143
黄惠忠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能谱实验室,100871) 黄惠忠,男,1940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物质组成和结构表征表面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和新材料功能与表面组成、结构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现任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评审员及全国电子能谱用户协会副理事长。曾应邀赴西德Clausther理工大学表面物理研究所进行《金属——半导体体系界面》的研究。1998年,又应邀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表面测试中心进行《As对Ni催化剂中毒机理》的研究。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X-射线与紫外光电子能谱》一书,出版《分析仪器手册》、《机械工程材料测试手册》和将出版本人主编的《论表面分析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表面分析技术与应用》等学述论文70余篇。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项目《固体能谱新探》与重点项目《固体表面和体相结构与功能》的主要成员。他结合教学,开设《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课,并为研究生《表面分析》课程提供教学内容,参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训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黄惠忠在实验技术与开发方面有多项首创性的成就,如:(1)首创蒸金量校正曲线用于XPS荷电校准;(2)首创静态SIMS(SSIMS)测定负载型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结构层次;(3)首创用ISS测定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与活性组合的相互作用;(4)国内首创表面扩展电子能量损失精细结构谱(SEELFS),用实验室常规表面俄歇电子能谱仪,取代同步加速辐射测定非晶(含无定形)态表面原子键长等。 他在研制新仪器、新装置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如:(1)自制电子束轰击加热装置,可使原电子能谱仪中的样品加热温度从500℃提高到1800℃,并进行能谱测试;(2)主持用PC机(486)取代PDP11小型机,采用Windows98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对原有的DOS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换代。已在我校原有单通道接收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基础上,已帮助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北京市理化测试中心的同类仪器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还对原为三通道接收的PDP11数据系统的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信息产业部十二所等同类仪器,帮助升级换代为PC机多通道接收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 (北京大学资产部供稿) 缪竟威教授 (四川大学团簇物理及固体中原子碰撞实验室,成都,610065) 缪竟威,物理学教授,原子和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36年5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物理专业。现任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团醋物理及固体中原子碰撞实验室主任。 缪竟威同志长期致力于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及其边缘学科研究,一直在此领域的多个前沿课题中主持工作。在离子微团簇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意义的成果:实测了9种离子微团族的键长、键角、结合能和构形,占目前世界已测定总数的90%,其中67%为世界首次独家测定。键长测量精度达0.02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证实D+3是正角形结构;首次实验发现分子离子立体化学结构中存在同位素效应;首次用比较电子束和膜引起库仓爆炸的方法,实验证实了N·玻尔于1948年预言的“尾流效应”的存在。将国产静电加速4器能散度由国内外通常的1-3×10-3提高到<±1.5×10-4;由原来只能加速M<4的轻离子改成了能加速M<±57的重离子加速器;从只能加速3种原子离子扩展到多于90种以上的团簇束;主持设计研制成功了我国唯一的大型、精密、复杂的高分辨多功能原子碰撞装置,其总分辨率达±1.5×-4;好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3×10-4;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超高分辨BBS能谱仪,正用于高科技多层膜界面结构的无损分析及研究。建立了以国产大型精密设备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团簇物理实验室。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使该实验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和国际上少数几个能进行这类高难实验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已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市级二等奖2项,缪教授本人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项。 1982年至今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基础性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项。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作特邀或大会报告多次。 (四川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供稿) 杨学恒教授 (重庆大学理学院,400044) 杨学恒,物理学教授,1939年2月出生。杨学恒教授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在实验研究、实验技术开发、实验仪器研制等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成果如下: 1.在国内共发表论文23篇,代表作: (1) Vacuum Fluctu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Fundamental Particlesll. Science Bulletin,August (1887)vol.32, No.15, P1020-1026。 (2)用于测量快、热、慢中子的液态闪烁体LSPN的研究。核技术,1(1990),vol.13,No.6。 (3)我国首台层析γ射线的性能及其应用.无损检测,9(1995),vol.13,No.6。 (4)关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的一些研究.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001),vol.24,No.1。 2.所承担的课题 (1)安全液态闪烁体的研制及其应用(1981~1985)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第一主研,课题组长。 (2)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国家八五火炬计划项目。本人承担主参数设计,整机联调、运行以及数据校正与处理,并任数据采集系统课题组组长,第一主研。 (3)扫描隧道显微镜CD928B与CD928C型机的研制(1999~2001),横向课题。课题组长,第一主研,负责整机的设计研制与联调。 3.获奖项目 (1)安全液态闪烁体的研制与应用,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 (2)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5)。 (3)ICT XN130机的研制及其在航天、航空工业中的应用,获得原国家教委科技世界 二等奖一项(1995)。 4.研制的主要实验仪器(产品)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CD-928A,B,C型),教学型ICT,CD—998人工智能测微仪,IPC—201 100MHz线性脉冲主放大器,IPC—3041自动定标器,IPC—201 100MHz线性脉冲前置放大器,IPC—2041多用快速定标器,8192幅度分析器,人工智能光谱仪,单缝(丝)衍射测量仪(SⅡ),等。 (重庆大学设备处供稿) 古天祥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 古天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四川省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工科高校计算机教育委员会成员。他从教40年,讲授了10余门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成果显著,曾多次获校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他完成的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共5项,许多科研成果已成功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发表论文50多篇,编写教材10本,其中2本获部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4本获校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他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及《虚拟仪器实验》两项教学改革,是其典型的例子。 微机原现及微机接口课,是许多工科专业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然而,这方面的实验课程建设却很落后。古天祥教授于1989年开始研制多功能的微机实验系统,把实验系统设计成采用STD标准总线的开放式的系统,研制了系列化实验模板20多种,能做16位微机和8位单片机的实验50余个。开发了监控程序、PC机仿真及实验演示等软件20余个。并编写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程》、《演示程序集》、《实验模板原理图集》共66万字、20幅图。由于实验系统是采用标准总线和模块化结构的开放式系统,并提供可选用的系列化实验模板,组态十分灵活,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不仅能做微机、单片机课程的实验,而且也能做自动化、智能化的系列课程实验,还能用于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各种层次的实验。学生还可根据实验内容对系统剪裁或扩充。这项实验改革成果被四川省5所高校采用,收到较好的效果。经省教委主持的专家鉴定认为,该系统在国内高校的同类装置中方案创新、技术先进,有推广应用价值,并获校级优秀实验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虚拟仪器实验》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一台单个的仪器,而是一个基于PC的测试平台、可集数十种仪器于一体的,具有时域、频域和数域测试能力的仪器。它提供品种多、功能强、性能好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的虚拟仪器,以其替代传统仪器,可减少实验仪器费用,提高实验设备档次,改善实验环境。古天祥教授和课题组同志经过两年多时间努力,完成了虚拟仪器实验室的硬软件建设,《虚拟仪器实验课程》的教材、教学资料和教学软件建设,建立通用的虚拟仪器库。虚拟仪器实验室已在课程实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学生反响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都科技大学实验管理处供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