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3种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荆(C16H33)2N(CH3)2Br(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C16H33,NC33H45(CH3)2Br(二十二烷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C16H33NC12H25(CH3)2Br(十六烷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并考察了其对水/有机两相体系中苯甲醛与苯乙酮Aldol缩合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含有两条疏水长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有机两相体系中苯甲醛与苯乙酮Aldol缩合反应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其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结果还显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疏水碳链的数目增加、疏水碳链的增长均有利于Aldol缩合反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一类新型的两性表面活性剂-3-[N-(3-烷氧基-2-羟丙基)-N,N-二甲基铵]-2-羟丙基酸性磷酸酯甜菜碱(AHDHPB)的物化性能,包括两性特征、泡沫性能、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临界溶解温度。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表面活性剂在pH=4.0~7.0范围内显示两性特征;在pH=5左右具有优良的发泡力、泡沫持久性和室温下优良的水溶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cmc)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要低,属于高效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N,N-二-甲基-N-丙烯基十二烷基溴化胺(ADDB)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分子聚集体的大小和形貌变化.当ADDB浓度为10mM/L、温度25℃下时.分子聚集体以囊泡和少量短棒状胶束形式存在;当浓度增大到50mM/L时,分子聚集体主要以囊泡形式存在;当浓度高达100mM/L时.囊泡全部转化为长棒状胶束.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ADDB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对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聚集体的形貌影响很大,这一结果为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实现调控分子聚集体的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络合物在分析化学特别在吸光光度显色反应中的应用日益迅速发展.它的许多独特的分析性质已引起分析工作者的广泛兴趣.这方面的文献内容丰富,数量浩翰.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一阳、阴、两性、非以及混合型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均形成胶束,这些胶束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络合物产生下列的增益效应:增溶、增敏、增宽PH范围、增择、增速、增加对比度(红移或紫移)等效应,这些胶束溶液的独特功能和性质都是由于胶束的存在,其中胶束增溶又是起首要作用的效应,所以此种方法又称胶束增溶光度法.一、胶束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Sf)缔合而成的一种实体,其特点:1.胶束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它和Sf单体保持快速的动态平衡,其平均寿命为10_(-3)秒;2.胶束是一种微小的,具有一种极性外衣的“油滴”,这种油滴内部的性质(如介电常数、极性)是按径向分布的,比较复杂,内芯介电常数较小,极性极弱,表面则反之,而在内芯与表面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过程的疏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金本 《天中学刊》2000,15(2):26-31
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烷基三甲溴化胺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数据。讨论了疏水效应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从水溶液中吸附到活性炭表面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室温下表面活性剂的烃链尾巴自水中移出时总伴随着大的熵增和接近于零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也为一负值,由处理结果得到了分别来自水分子建构和开辟空穴贡献的热力学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导法和最大压差法分别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5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实验结果表明,电导法测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较最大压差法更为准确,更适合作为本科实验为学生开设。  相似文献   

7.
用四乙烯五胺、环氧氯丙烷、硬脂酸制备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其水溶液的电导率,表明它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上存在差异: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单分子胶团;它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用B3LYP/6-31G*研究了不同烷基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键长、键角和净电荷等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的变化规律,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C-O键长和O-S-O平均键角与碳原子数有关;(2)端基净电荷和极性头净电荷随着碳原子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肥皂分子为代表的两亲分子的团聚程度和浓度有关,当两亲分子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形成胶束.若在温度影响下,再增加浓度,就会形成不同结构的液晶.本文分析了两亲分子自组装过程,给出了胶束形成的临界浓度公式;进而研究了两亲分子形成的液晶相,得到了两亲分子液晶形成不同相时要具备浓度和温度两个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其临界胶束浓度(Cfitical M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1]。本文利用电导率法分别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CMC进行了研究,测试了这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及添加不同量的无机盐NaCl和有机物乙醇时电导率变化,从而得到温度、NaCl、乙醇对CTAB、SDS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乳液聚合制备表面带有P从电解质高分子刷的聚苯乙烯微球,水解将高分子刷"剪裁"下来进行直接的表征.考察表面毛发的分子量、接枝密度随时间等因素的变化,了解微球表面聚合物链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微球表面的聚合物链的分子量从光照domin到光照120min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接枝密度从domin到80min迅速增大,导致壳层厚度的增大.因此,在微球表面,高分子刷的增长遵循自由基聚合机理.单体从的加入量从50%增加到150%,接枝一根链所用面积相应从54.5nm2增加到74.5nm2.种子微球的浓度从0.2%增加到2.0%,接枝一根链所用面积相应从66.2nm2减小到46.0nm2.  相似文献   

12.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合成的4种带干扰基(磺酸基邻位的短链烷基)的支链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团浓度、合适猝灭剂浓度下的胶团聚集数以及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水溶液中的胶团聚集数.结果表明,支链烷基苯磺酸钠分子中长链烷基碳数增加,临界胶团浓度大幅度降低,胶团聚集数减小;分子中短链烷基碳数增加,临界胶团浓度降低幅度小,胶团聚集数增大;胶团聚集数随氯化钠浓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研究了油分子量、油分子浓度、剪切及表面活性剂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油水体系相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油分子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增加;随着油浓度的增加,体系由最初的水包油聚集状态逐渐演变为油水分层状态.随着剪切速率的加大,油滴被逐渐拉长,最后断裂;表面活性剂加入油水体系后,以亲水头基伸入水相、疏水尾巴伸入油相的方式分布在油水界面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拉脱法测量了不同质量百分比浓度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结果表明:乙醇水溶液表面张力系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幅由大变小.分别建立了分子质点模型、胶团模型和键合作用模型:将液体分子视作质点,从表面分子受力和表面能角度论证了分子质点密度的增加使表面张力系数增大的机理;从乙醇分子内部微观结构的角度,结合表面活性原理,分析了分子结构的两亲性使其在溶液表面富集及在溶液内部自聚成胶团的过程,阐述了该过程使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系数随浓度增加而减小的机理;考虑到乙醇分子与水分子的水合作用,溶液中形成的不同团簇中氢键作用力不同,氢键作用的减弱导致了溶液表面张力系数变小.研究证明,3种理论模型的作用同时存在于乙醇水溶液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合成试剂4,4′-二(4-硝基苯基重氮氨基)联苯(DNPDADP),研究该试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的显色反应及机理.建立分光光度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C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12.5碱性介质中,试剂与CPC形成1:2紫红色离子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5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9×104L·mol~(-1)·cm~(-1).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1.0×10~(-6)~1.2×10~(-5)mol/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方法直接应用于水样中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颜燕 《考试周刊》2012,(77):153-153
表面活性剂是指以极低的浓度就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其分子结构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分子都是由非极性的憎水基与极性的亲水基两部分构成,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殊结构决定了这类分子具有许多特殊而优越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环氧氯丙烷、磷酸二氢钠和十二叔胺为原料合成磷酸酯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探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并研究了产品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泡沫稳定性等表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表面张力为27.3mN·m-1,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3×10-4mol·L-1,泡沫高度及泡沫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127(EO_(106)PO_(70)EO_(106))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复配体系中,通过酸性介质中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得到了形貌均一、孔道规则的介孔氧化硅。通过对反应物F127、CTAB、HCl和TEOS浓度效应和温度效应的单因素探究,发现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改变对产物的形貌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一个很窄的浓度区间且室温条件下才可以得到形貌规整的螺旋结构。在该混合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CTAB起到了致孔剂的作用;而F127则起到了调控产物形貌的作用,且F127的浓度需要控制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一个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者均为非手性试剂)复配体系中得到了螺旋状介孔SiO_2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乙烯-丁烯气相共聚产物结构性质.DSC,13CNMR及密度测定结果表明,共聚物熔点,结晶度,密度随共聚单体1丁烯含量增加而降低,共聚物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摩尔数则随共聚单体丁烯含量增加而增加.当共聚单体1丁烯体积含量为17%~38%时,共聚物熔点1218~1170℃,结晶度349%~229%,密度09387~09135,共聚物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摩尔含量为13%~68%.乙-丁气相共聚物用沸己烷抽提后,其熔点和结晶度升高了,但分子链中丁烯链节减少了,乙烯链节增加了.共聚产物的沸己烷可溶物分子量小,结晶度低,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数大,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20.
新型咪唑啉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醇双氧乙烯基乙酸为原料,与二乙三胺反应合成了咪唑啉环,进而合成了乙酸盐型咪唑啉两性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临界胶束浓度,讨论了反应条件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