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T.S.艾略特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长诗《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诗人以"荒原"的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现代西方社会,以贯穿全诗的再生意象揭示《荒原》的救赎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通过解析艾略特长诗《荒原》中蕴含的救赎思想,挖掘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其诗作《荒原》被视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仅是玄学派诗歌的主要特点,而且也是艾略特所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从艾略特诗歌特点与玄学诗诗歌特点的吻合,可以清晰看到玄学诗对艾略特诗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荒原》的神话结构王文神话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现代批评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当今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的程度来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①神话就其原始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二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发表了震惊欧美诗坛的划时代杰作——《荒原》,从而标志着叶芝时代的结束,并确定了他在英美诗坛的霸主地位。他不仅称雄英美诗坛,而且是那个时代整个西方位居首位的诗人。《荒原》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尖刻地描写和暴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特别是中、上层社会生活的极度荒唐、贫乏、枯涩和绝望。诗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简直就是整个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一九四八年英国国王向其授勋,同年艾略特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被公认为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但他的代表作《荒原》中将生死边界消融、宗教理想融合的观点体现了后现代所弘扬的多元统一的理念。而缺乏中心情节的断片式呈现,以及对神话传说的复制拼贴是后现代主义诗歌常用的技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学批评界对原型批评这一至今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批评流派和方法所知不多,自1982年国内开始介绍以来,仅有几篇零星文章。叶舒宪副教授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话-原型批评》,较系统地收编了原型批评流派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了解这一流派提供了较全面的中文版原始资料。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有关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始文献,下篇是有关原型批评实践的原始文献。原型批评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是原型批评在神话方面的渊源,《神话-原型批评》收入了该书第四部《阿都尼斯的神话与仪式》,它通过阿都尼神死后再生的神话,阐述了西方文学中“复活”这一基本主题的历史起源、变化形式等。荣格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是对原型问题的权威论述,也被编者翻译收入。原型批评在有了两大基础之后,终于建起  相似文献   

8.
鸟瞰二十世纪艺术史,神话因素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叶芝和艾略特的诗歌,乔伊斯、福克纳、加缪、戈尔丁、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中,足以显示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在文艺学范围内,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便是“神话—原型批评”。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批评”(myth criticism),加拿大批评家弗莱(N.Frye)在五十年代又确立了“原型批评”(archetypal criticism)的概念。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了并行不悖的同义词,于大多数场合并无严格的语义区别。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可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简称则用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0.
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下的合作原则作为语用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使深度诠释艾略特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诗歌语言成为可能,对合作原则的遵循与违背的有机结合使《情歌》的创作手法更加别具一格,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真实,诗境更加丰富多变,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开创了新批评的先河。对其最重要的理论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着重讨论"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其诗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有助于讨论艾略特对中国诗歌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荒原狼》作为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浓郁的象征意味在当时那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引导人们探寻精神出路.庄子思想对黑塞影响较深,这在《荒原狼》中的文化反思、人性批判和生死思索等方面均有体现.可以说,《荒原狼》彰显出黑塞利用东方哲学来解决西方精神危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莱辛因为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而广为人知,被认为是二战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历年来,不断有学者和批评家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殖民白人与土著黑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本文则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运用弗莱的魔怪意象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荒原意象,由此来解读女主人公玛丽悲剧人生的成因,可以看出莱辛在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托﹒斯﹒艾略特《荒原》。通过比较艾略特诗歌创作理论"客观对应物"和符号学的契合,分析诗中符号的能指(形象)、所指(概念)、和符号相关的语境、解释者等,探讨诗人用传统文明解救现代荒芜,用现代艺术方式发扬传统的信念。  相似文献   

15.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非个人化"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客观对应物就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客体、情形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客观对应物"在约翰·邓恩的诗歌中也有着明显体现,他在其神学诗歌《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我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丧钟为谁而鸣》中对"地理空间"的运用恰能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1922年,艾略特(1888—1965)的长诗《荒原》问世。它以恢宏的史诗气度和神秘的宗教意识,对战后的欧洲社会图景进行了象征主义的描绘,集中地体现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危机。尽管全诗大量使用了神话和典故,且晦涩朦胧,但只要深入其历史的跨度中,以审美的人性体验去感悟它,便会发现:《荒原》正是现代人“荒原意识”的巅峰性传达,那哀婉悲凉的象征旋律,奏响了永恒循环的乐章以及无望中寻求再生的余音。正如全诗的“题词”所画龙点睛地阐明的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儿(译注:女先知)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儿,你要什么?’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诗歌的正确认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分别从文本批评和审美批评的不同的批评视角提出“可解、不可解、不必解”批评话语,并在实践中实现两种不同批评形态的整合,对明后期诗歌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约翰·厄普代克对《兔子,跑吧》中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人物、场景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趋于一致。因此,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进行原型式解码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对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19.
塔依卜·萨利赫的著名小说《北迁季节》中,主人公穆斯塔法在接受西方教育后,既不为英国主流社会认可,也难以回归苏丹社会,严重的双重"他性"阻碍了其身份的认同。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出发,以穆斯塔法对身份及家园的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北迁季节》中的追寻原型、母亲原型、主人公原型以及小说中的树与房子、河流与海洋等原型意向,从而揭示主人公穆斯塔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游离与徘徊,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陷入迷失与无根的挣扎,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漂泊无根的宿命之旅。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在着矛盾和一些其它的问题,《诗经》不仅是"诗"而且是"经",是"诗"与"经"的辩证统一,"诗"与"经"二者缺一不可,"诗"与"经"二者共同构成《诗经》的内在矛盾(内因)。由此可见,《诗经》的性质包涵"诗"与"经"两方面的内容,即《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辑,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