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2.
中古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字,《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相似文献   

3.
从《说文》谐声字与谐声偏旁的上古语音关系入手,结合《说文》的构形系统和出土文献材料,对《说文》谐声字的声符进行考察,认为:大徐本《说文》对、磬等字声符的认识存在问题,应当根据多重材料的综合分析重新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韩愈古体诗用韵情况的考证,归纳出阳声韵(赅平上去)15部,入声韵11部,阴声韵(赅平上去)11部;还与同时代诗人白居易古体诗用韵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韩愈用韵不如白居易宽。此外,还发现韩、白诗中“浊上叶去”的例证,说明“浊上变去”的现象在韩、白时代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7.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关中方言中,古入声字已经消失,其音节结构变得和阴声韵相同,其调值也发生了分化,多数字派入到阴平声和阳平声。根据古入声字在关中话里的分布特点,关中人辨识古入声字可从声韵调的特点、关中话与北京话的比较、否定法以及主谐字等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兰茂《韵略易通》阳声韵配收的入声,可推测出许多韵母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读音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异读在现代云南方音中部分仍有保留,体现出了兰书韵母系统在充分承继中原汉语特点的同时,又记录了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的发展规律,也让我们看到此时云南方音的逐步形成及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苏的北曲用韵与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所描写的情况大不相同。《清代江苏北曲用韵初探》旨在通过调查清代江苏北曲中的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的用韵情况,对北曲用韵的规律作一个具体总结和归纳,以此来了解清代江苏文人度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澧的今音学研究影响很大,其今音学研究的方法、结论主要体现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考证《广韵》反切的方法为“系联法”,通过对历代反切以及《广韵》反切的了解把握,确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利于陈澧对声类、韵类的归纳分析,然而在《广韵》中,也还有很多与其原则方法相龃龉的情况.陈澧使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切语上字分为40类,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得出既不同于中古36字母,又不同于平水韵206韵的声韵类系统,使人们对《广韵》的声韵类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切韵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音韵学及音韵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古代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入声字的识读,是学习古汉语、掌握近体诗格律的关键。这里介绍古入声字识记法之一,即通过古四声歌诀识记。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辨识。今仿其例编成为古四声歌诀如下,计40句,有心者稍加浏览,不但可以迅速记住40个入声字(每句末字),而且还能对一些中古平上去声字有所了解。歌诀如下: 河海未测,官场势恶,朝野俱寂,明捧暗克。依草附木,钩腿斗角,垂死挣扎,无可救药。 仁美睡觉,忠保御敌,兄弟恕目,相翦大急。挥手告别,超本背末,无祸自福,为善最乐。 兰紫桂白,梅有傲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献材料的散佚,元代古音学鲜见学者言及。元代人在古音观念上有独到见解,戴侗、熊朋来、刘玉汝等人的古音说对清代顾炎武古音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元代人从《说文》谐声和《诗经》用韵方面探讨古音问题的方法,把文字研究与古音研究结合起来,也是十分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作为清末的闽南方言韵书——《渡江书十五音》保留了多少古音的面貌呢?本文对书中各韵及其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并将它的韵母系统与古汉语韵母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展示前者音韵面貌并探究两者之源流关系,为闽南方言韵书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笔者研究的结果认为,《渡江书十五音》韵母与古汉语韵母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鱼意象是《诗经》意象群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上古社会的生活和文化。在先民看来,鱼意象既包括象征谷物丰收、寓意女子多孕,还象征恋爱中的配偶、体现宴会的丰盛。从闻一多、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家井真对鱼意象的观点入手,分析《诗经》中出现的鱼意象,对于了解《诗经》文化、管窥上古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吕叔湘先生说:“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大概自古以来书面语和口语就不一致.秦汉以前的情况,文献不足,难以详究,魏晋以后言文分歧的痕迹,才逐渐明显起来.”秦汉以前有雅言,这已无庸置疑.但是否也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它们各自是一个什么面貌?由于时代的遥远,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去寻找答案.长期以来,《诗经》一直被认为是先秦雅言正音的代表,这过于笼统,不清楚它代表的究竟主要是书面语音系统,还是口语语音系统.而且近来随上古汉语方音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诗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诗经》作为上古汉语“雅言正音”的地位遭到越来越多的怀疑,《诗经》一统天下的局面似难以维持.这促使我们跨出《诗经》的范围,更广泛地去研讨其它先秦典籍.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比较可靠的上古实物书面材料,直接保存了两周时代语言文字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年,笔者对目前已见著录的八千多条两周金文进行了全面梳理,找出了有韵铭文三百余条.通过系联整理,发现作为两周时代通行于朝庭、宗庙等重要场合的典雅的书面语,两周金文不仅文字统一,用韵也有极强的统一性.较之《诗经》,我们认为《诗经》反映的是两周雅言的口语情况,金文则是两周雅言书面语的代表,两周雅言也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这  相似文献   

18.
古城方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方言属客家方言的一个语支,本文主要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声、韵、调系统,并与中古《广韵》进行系统的比较,以窥探其语音源流。  相似文献   

19.
从中古韵书的音义关系和中古诗人用字取音角度 ,考察《汉语大字典》音义配合情况 ,尚有某些不足 ,如 :“看、罢、要、帆”等字的处理还存在着不当和疏漏。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某些篇章展现出我国上古时期春节、上巳节等岁时节日的民俗习惯。节日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种族繁衍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浪漫的上古遗风和天人合一的浑融思想。保护并发扬这些节日民俗,对于我国的非遗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