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姓名可是有一番来历的。在元代已经有了一折杂剧叫《齐天大圣》,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这只猴子已经姓孙了,称为“孙行者”,更加人格化了。原来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  相似文献   

2.
孙悟空何许人也?早在元代,有一出杂剧叫《齐天大圣》,这时的“老孙”有了“齐天大圣”的名字。元末明初,在说书人的话本中,这猴子被称为“孙行”。到了明代中叶,吴承恩给老孙起了正式的名字,叫“孙悟空”。当然,这“悟空”只是法名,老孙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就没有乳名、学名、字号之类的东西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元代三国杂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貂蝉、甘夫人、孙夫人等形象分析说明。杂剧中的女性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小说的女性观则表现出浓厚的道学气。这种差异和两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关,也和元末明初理学的盛行有关。  相似文献   

4.
孙悟空何许人也?早在元代,有一出杂剧叫<齐天大圣>,这时的"老孙"有了"齐天大圣"的名字.元末明初,在说书人的话本中,这猴子被称为"孙行者".  相似文献   

5.
凌濛初的"二拍"中有一些作品是根据杂剧改编而来,比较文本之间的改编,可以看出拟话本小说与杂剧这两种文体特质的不同。改编之后,一人主唱的形式发生改变,故事的主叙事角色可非正面角色;同时在原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与叙事有关的情节或场景以延长叙事的长度,并删减一些审美场景和功能场景,从而使叙事节奏加快;叙事立场的变化也带来了叙事情绪与议论方式的区别。改编作者以对戏曲文体舞台性的脱落,对小说叙事日常化和流畅化的展现,以及创作者身份在作品中的凸显,表现了其对两种不同文体特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剧作家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位和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当时成就较高的杂剧作家之一。杨景贤有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代表作杂剧《西游记》在思想艺术上成就较高,影响较大;杂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应当提高杨景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0.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 ,体裁的纷繁 ,流派的众多 ,作品的丰富 ,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 ,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 ,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 ,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 ,从元末明初开始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小说和…  相似文献   

12.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袁白燕”(袁凯)的诗集《海叟集》流传至今六百多年了。其问版本流变很大,以年号要而言之,有天顺本、弘治本、正德本、嘉靖本、隆庆本、万历本、康熙本、光绪本等八个版本。明清两代政府方面和私人方面对袁凯的藏书,更增加了其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 ,体裁的纷繁 ,流派的众多 ,作品的丰富 ,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 ,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 ,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 ,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 ,从元末明初开始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小说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元曲家孔文卿的籍贯及其《东窗事犯》杂剧之"西湖旧本"说,今仍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录鬼簿》的体例及作者钟嗣成生平的交游情况进行辨析,认为孔氏非浙江溧阳人,《录鬼簿》所载当无误。剧作《东窗事犯》是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后随着北杂剧中心南移而流传到杭州,时人及后世又据以改编成杂剧或"戏文、传奇,它是"西湖旧本",而非据"西湖旧本"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15.
孔文卿,元代杂剧作家,著有杂剧《地藏王证东窗事犯》,为元代戏曲史家钟嗣成《录鬼薄》所著录。关于孔文卿之籍贯,《录鬼薄》上《前辈才人》篇仅云“平阳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贾仲明为孔文卿所补吊词云:“先生准拟圣门孙,析住平阳一叶分。”由此可知孔文卿是孔子的后裔,其先世是由山东迁往平阳的。孔文卿籍贯平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的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从元末明初开始,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小说和戏剧就都有了长足发展,无论就其成就或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都是同期的诗文难以比肩的。元明清诗文涌现出许多比较重要的流派和作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著名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一三七一年——一四三五年),本姓马,出生于元末明初兵马干戈动乱的时代。那时元朝虽已被推翻,但马和的出生地云南仍在元朝所封梁王的统治之下,马和的父母为了祈求全家和睦安宁,乃取名马和,别名三保。“永乐二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几部《西游记》?三部。一部是元人李志常所.一部是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一部是明人吴承恩所。这三部书,一部是地理书,一部是杂剧,一部是小说,可是在明代,小说和地理书曾被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郁离子》是元末明初刘伯温所著,该书集中体现了刘伯温的以德治国思想。刘伯温生活在元末明初,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百姓在苛酷赋敛下呻吟的惨状,在他多年的仕途坎坷生涯中,加深了对“德治”的理解,他主张以“德”聚百姓,与民“宽仁”,注重“吏德”,德法并举的治国之道,并在明初得以实施,为维护明初的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梅村的诗歌 ,创作颇丰 ,后世誉为“一代诗史”;而对其剧作 ,则被视为“案头之曲”,研讨者寥寥。笔者认为 :他的杂剧同样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其贡献亦功不可抹。本文试就《清人杂剧初集》中辑录的《通天台》《临春图》二杂剧第一出予以论析 ,从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