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瑰宝,短小精练,词藻灵动,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既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研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写作能力及良好语感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中,诗是情感与文学的交响乐,是开启思考的一把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读诗,让学生感受诗之意境美;通过赏诗,让学生体悟诗之情感美;通过写诗,让学生探寻诗之灵魂美,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润泽学生心灵。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源氏物语》采用单线发展的串珠式艺术结构,是纵向的延伸;《红楼梦》采用多线发展的网状武艺术结构,是横向的拓展。《源》以诗的意境见长;《红》以画的意境为上。《源》之基调清新恬淡,温柔哀婉,显示出柔婉之美;《红》之基调缠绵哀婉,悲慨苍凉,显示出悲怆之美。《源》多用直笔,敢于直面人生;《红》多用曲笔,真假互藏,隐显互见。  相似文献   

3.
用电教手段弥补古诗教学的缺憾一、直观展示古诗的意境美。闻一多先生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中。引导小学生准确理解想象诗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4.
魏源游山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是名山水诗人。其游山诗重在表现名山独特个性风貌,勾勒山石与其它自然之物共同构成的意境美,以及深入峡谷探求山之生命活力;间亦表达哲理;鸦片战争后更寄寓忧患之思,开近代山水诗由审美型向政治寄托型转化之先河。其游山诗风格则以雄深、奔放、奇峭、质实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方》是艾青一首风格独特的抒情诗。诗中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及构图、线条的安排增加形象的鲜明度,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景述事,使诗既充满激情,又有画的意境。本文运用一定的美学理论,从经营构图之美、光彩映衬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音声之美、动静之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首诗的绘画之美,概括了诗中抒发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相似文献   

7.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瑞华 《现代语文》2007,(3):110-110
苏东坡评赏王维的诗,有句颇为“中的”之语,叫做“诗中有画”。 其实,不独王维的诗,不少诗词名篇,正是因为借鉴融合绘画的技法技巧,尤其是通过色彩色调的渲染、色块色素的敷陈光线视角的调度,来展现诗篇特有的意境意趣,寄托作家独有的襟怀情愫,从而引发读的感受联想,有格调鲜明的色彩感、图画感,进而令人领略赏心悦目的意境美、意趣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诗味说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核心理论,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诗味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较为具体与可深化的审美内涵;意境的“抽象的界域”性使诗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呈现出极大的整一性;意境强调相生中的虚实,这使诗味内蕴富于立体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意境理论对诗味说予以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意境”论诗替代以“味”论诗的内在必然性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的语言最精练、最短小、最具有表现力,常常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它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等等,是其它文学体裁无法比美的.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唐险怪诗派诗人孟郊以苦吟著称于世,而苦吟的结果使其诗歌创作吐奇惊俗新异崛峭,奇中见易平中见险,呈现出“尚奇”的个性与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其诗构思奇巧新颖,开合自如而出奇制胜;抒情奇特细腻 ,流畅自然而匠心独用;比喻奇妙传神,人情理而生动形象;语言奇峭练达,明白浅素而不落庸俗。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长亭送别又是该剧的精典一折。其语言除生动活泼口语化外,多具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有十余处融合化用宋词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画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浓厚的抒情诗意味和深刻的哲理性,洞察列维坦风景画中意境美的形成,源于他对大自然、文学、艺术、诗歌和音乐的热爱,他把这一切运用极具天赋的绘画才气和成熟的绘画语言浓缩在他的风景画中,使他的风景画诗意盎然、清新独特。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作为一种徜徉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往往既有诗的凝练,也有散文的疏放,它正是嫁接于固有的两种文体之上,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言说本质与文体特征:诗意性细节、哲理式意境、隔与不隔的并存.散文诗在日益世俗化与信息化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意境说”是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概念和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教学的重点.意境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意境”说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唐朝;第二时期为“意境”说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宋朝;第三时期为“意境”说的成熟时期,主要是近代.“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情景交融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它具有三个审美内涵: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感悟.“意境说”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运用诗歌的“意境”理论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是每位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眼睛不受文字约束,使学生的感觉不受教室的局限,使学生的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而且能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受。本文结合自己在诗歌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拔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拨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