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呈现两汉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葬壁画等汉画中,射艺文化形态是其中描绘最为直接和全面的形象史料之一,并为广大射箭史研究学者所关注。论文通过对汉画描绘的射艺活动题材分类与分布的梳理,就其体现的汉代射艺类型、器材形制与特点以及文化意蕴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认为,反映在不同汉画体裁中的射箭形态,由其呈现的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分为狩猎之射、战争之射、历史故事之射以及武艺健身与教育为主的习射等不同的类型;而由其展现的射艺方式来说,包括了步射、骑射和跪射三种。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汉代射箭器械形制,主要为弓矢、矰弋和弓弩三种。汉画中所反映的汉代射艺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继承先秦时期射艺形式与技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向了弱化礼射形式化的道路,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中国古代射箭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基本格局即奠基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对汉代音乐的影响,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从汉代音乐中雅乐与俗乐关系入手,分别从雅俗各取所需时期、雅俗隶属有别时期、雅俗相互交融时期三个不同时期,深入探究了汉代音乐的演变。旨在通过对汉代音乐中雅乐与民间俗乐关系的梳理与明确,来更加准确地把握汉代音乐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从中汲取有利的观念与体制,形成符合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全新思想意识与音乐艺术格局系统,为我国当代音乐注入新鲜活力,推动当代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武艺的变迁机制与文化应适应表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变迁的动因和文化适应的表现进行论述,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转型三个阶段;政治、战争和科技是军事武艺社会变迁的动因;军事武艺文化适应的表现为分化和整合两个方面;军事武艺多元化是文...  相似文献   

4.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在民族体育史与古代武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对上述诸民族政权时期拳搏角抵与器械武艺的发展及特色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畲族民间武艺是我国畲族民间传统体育中最主要的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综合分析等方法,着重就畲族民间武艺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两方面的原因进行论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十八般武艺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传统术语,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十八般武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内涵,从形式到内容十分丰富。一个时代武术器械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武艺发展的面貌。这一点通过对十八般武艺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查阅大量有关汉代历史资料,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汉代岁时节日中的元日、元宵、立春、上巳、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和腊日进行了翔实的考证。指出: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的汉代,是中国古代岁时文化实现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在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了汉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潮,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相对稳定的汉代岁时节日,给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入手,分析中西方武技文化背景、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脉络,探索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之道,以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的文化差异和技术特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大量中西方武学文献的比较研究,研究认为:武技是以人体攻防技术为对象的生命活动行为,武技文化折射出了人生命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生物性属性;中西方文化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武技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武技经历了作为生产技能、军事武艺和体育手段3个发展阶段。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突破心理定势,理性选择本土与国际化的支点,定位技术的简化与拳种简化与拳种多元的理念,协调民间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实现竞技与传统之间的会话,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研究对于在全球文化视角下,实现中国武术的跨文化转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发现、军旅及宫廷武技,古代教育与民间习俗,徒手武技的表现形式,器械武技与流行技法,瑜伽术与武技活动中的精神修炼等几个方面概述了印度从上古到近世的武技文化状况,以大量史实反映出印度武技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2.
滇西边境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其旗帜鲜明的外显形态,它在民族延伸发展升华沉寂的进程中,在意识深层与情感深层上均浓墨重彩的披挂着时代的特性和地域文化的属性;从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民族性、地域性、继承性、时节性等主要方面人手,对滇西边境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的展开形式、行为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在其所具有的特殊环境的视域下,根据社会群众体育的需求、全民健身的需要,总结其发展形式、发展内容和特点,寻求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而为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繁荣之道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体育地名不仅是地域方位的符号,更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折射和活化石。探寻中国古代体育地名的文化渊源,挖掘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并由此分析它的现代价值,对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及推进现代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古代体育地名渊源于武举体育活动、渔猎活动、军队体育活动、民间娱乐竞技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器械、武士名称、王宫贵族观赏与竞技体育等七个方面,具有延续性、多样性、地域性等文化特征,发挥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播、文化联想等文化功能。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古代体育地名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并赋予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双兵器从最初的双手持握不同兵器到同种兵器、从战阵所用到武术器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为了理清双兵器形制演变对技法特征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认为双兵武艺的技法特征是随着兵器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尚力到尚技,一步一步朝着轻快便捷的方向演进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代史料中多是人物传记性文献,其中对一些人物的武术活动有所记载,但是未做详细描述.近年来出土的汉画像石资料中有很多关于武术的图像资料,是解开汉代武术具体细节的重要文物资料.但是,通过汉画像石对汉代武术的研究还处于提及阶段.运用历史资料收集法及实地考察法对于有关武术的汉画像石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有关武术汉画像石的数量、种类、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信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武术界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6.
域外汉文武籍研究是清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和武术交流史的重要参考。为呈现朝鲜汉文武籍编撰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中国武术古籍之间的关联,经由古朝鲜史料的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可知:朝鲜汉文武籍编撰与中国武术古籍的东传息息相关。万历援朝战争时期,朝鲜效仿浙兵操练规制抵御倭寇,以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为蓝本,在删繁化简基础上编撰首部汉文武籍《武艺诸谱》。万历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为实现防倭御胡的战略部署,利用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万宝全书》的东传契机,撰成《武艺诸谱翻译续集》。此后,《武备志》《少林棍法禅宗》等中国武术古籍相继东传,在英正时期推行“文武并兴”政策的历史背景下,庄献世子撰成了包含武艺十八技的《武艺新谱》。正祖则阐扬庄献世子遗志,在《武艺新谱》基础上增加马上武艺等六技,编撰了集中、日、朝三国武艺之大成的《武艺图谱通志》。朝鲜汉文武籍编撰经历了从引入到模仿,由模仿至创新,因创新而独特的发展历程,而这一历程可以从中国武术古籍东传的历史坐标中得以洞见。中国武术古籍与朝鲜汉文武籍关系的明晰,可以明确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源头地位,为中国武术传播史、中朝武艺交流史、东洋武艺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甘肃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陇右文化区的中心和腹地。天水历史上亦农亦牧的自然经济方式、华戎错杂交汇的人文生态氛围,以及此起彼伏的争战攻伐造就了陇人的尚武之风。诞生在天水的鞭杆舞是说明这一特征的主要文化案例之一。研究表明,天水鞭杆舞既是民俗艺术文化,又是民间武艺文化;它既有观赏性,也具一定的学术性。对其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与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挖掘与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汉代体育活动特别是汉代外交中的体育活动进行研究.认为,汉代体育依附于祭祀、礼仪,与军事活动关系密切,参与队伍庞大、种类繁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创新性特征;汉代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乃至帝王个人爱好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体育的繁荣,而活跃的外交更是功不可没;同时,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载体,在汉代外交中也发挥了其维护稳定、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最早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的一部兵书,<孙子>的军事思想的建立并非是孤立存在和凭空想象的,而是充分吸取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战争的经验与教训和理论与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整理、充实、归纳、分类和发展而形成的,对以后的战争、武艺、体育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