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充为什么要倡导“无鬼论”?它的进步意义何在?要搞清上述问题,必须考察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王充生活在东汉初期。汉朝自西汉哀帝、平帝起,就兴起一种“谶纬之学”(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是假托神意,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的关中不仅是雄视天下的"天府之国",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与文化高地。东汉皇帝为了绍继西汉,取得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对关中西汉帝王陵墓格外重视,从开国皇帝刘秀开始,就确立了定期拜谒、祭奠关中西汉十一陵的制度。刘秀之后的东汉皇帝,大都能继承刘秀的遗风,多次亲临西京长安,祭祀关中西汉帝陵,充分显示了关中西汉十一陵在东汉政治和礼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图谶,本是一种迷信传播物。《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将古老的科学变为巫术,是秦汉时人一大发明。小说中借图谶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自古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一开头就用了邵雍和陈搏先生一些隐语以兆示后来政局之变化,并依此构造了情节。然而像小说《红楼梦》那样应用谶图、谶语、谶诗之多,其实是不多见的。《红楼梦》里的图谶,贯穿于整个小说情节中,尤其见缝插针地贯穿于小说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4.
“牛继马后”谣谶见于《宋书》《魏书》《晋书》诸正史中。《宋书》之“牛继马后”服务于沈约《宋书·符瑞志》天命史观的著述目的;《魏书》之“牛金生睿”也并非完全出于敌国立场,更多是因袭旧说;诸书“牛继马后”史源均指向孙盛的《晋阳秋》。但通过对孙盛行迹的考察及对《魏氏春秋》的文本互证,可知孙盛造作“牛继马后”可能性不大,更大的可能则是桓玄出于篡晋的需要,与时任大将军文学祭酒的徐广造作了该谶,并将其羼入所谓辽东本《晋阳秋》中。“牛继马后”的造作依托于《玄石图》,其由魏之祥瑞变为晋之图谶,又从晋之图谶变为晋之灾异。以旧符谶论证新天命,反映了魏晋时代的谣谶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5.
天子,即封建皇帝,乃至高无上者。历代对天子的称呼有所不同。西汉时称为“县官”;东汉也称为“官家”;隋唐时则称为“大家”;至宋代又称为“官家”。而文武百官朝见,则一概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破灭后。乌桓即活动于历史舞台,直到东汉末年记载连续不断.鲜卑至东汉初年才出现于史书,之后塞外乌桓和陆续出塞的及东汉北边郡县南迁后留在原地的乌桓都没再以乌桓这一族名露面。鲜卑与东汉“始通驿使”的同时,乌桓在有可能强盛于塞外的情况下,仅因东汉皇帝“以币帛赂乌桓”就降入东汉十郡塞内。基于以上史实本文认为,西汉时鲜卑没被载入史籍是因当时他们非常弱小不能引起中原的注意。后因中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之东胡及其他语族人口的大量并入,鲜卑才得以强盛。  相似文献   

7.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8.
谶纬是图谶和纬书的合一,本非一类,谶出现较早,纬起源于西汉末期。《文心雕龙》和《论衡》都表达了对谶纬的看法,却有很大反差。刘勰、王充经学思想的不同是他们谶纬观差异的基础,《文心雕龙·正纬》篇不录王充即缘于此。《文心雕龙》和《论衡》分别着眼于文章写作与"疾虚妄",他们的谶纬观都是超越时代的。  相似文献   

9.
中古时期世家多依靠其文化、政治优势维系着家族地位,发展壮大。蜀郡何氏从西汉入仕之初便有深厚的儒学背景,治《孟氏易》专今文经学,何武更是一度位列三公。时至东汉,在图谶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何氏家学师巴蜀杨氏,逐步由易及谶,也善经纬,并在刘备称帝前后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魏晋之际玄学突破传统经学,渐成为世家大族热衷之显学,而在蜀地今文经学式微,蜀郡何氏逐步淡出了文化学术中心。几经时局变故打击,加之何氏渐生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之门风,使得家族在政治仕途舞台上身影渐少。蜀郡何氏家族特别的历史轨迹,终未能如庐江、东海何氏开枝散叶于南朝,却消失于中古郡望之列,也是此一时期诸多没落家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北京,我国的首都,它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西安,它先后曾是西周、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所以西安有“六代古都”的美名。不过历史上的西安,在西周时叫镐京(今西安附近),从西汉到唐朝都叫长安。南京,最早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建都(称建业)。后来东晋和宋、齐、梁、陈卞朝都相继在这里建都(称建康),曾有“六朝金粉”之盛。明朝第一、二代皇帝也建都在南京(称应天)。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也建都在南京(该名天京)。洛阳,是东周、东汉、三国时魏国、西晋、五代时后唐的都城。东汉时叫洛邑。东汉以后…  相似文献   

11.
圣女兴谶是西汉后期影响较大的一条谶言。元城建公所言圣女兴谶不可信,此谶当为王莽所编造。西汉后期盛行西王母信仰,于是王莽将西王母与圣女合为一体,附会于王太后,使之成为这一集合体的化身。圣女兴天下谶言为王莽篡位提供了合法传承依据,故其篡位后不断提升“文母”的地位,使之神圣化。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两汉赋的演进,呈现出由西汉缘“经”到东汉重“史”的发展历程.西汉承秦制而法楚风,东汉转而“继周”;言语侍从之臣的地位从西汉的尊贵到东汉的衰落,从而由反省现实到反省历史,是以潜藏了汉赋从经学的微言大义向史学的用事述理的变移.体裁上,西汉赋的“训诫”“改作”多通过“物”的铺写彰显微言大义之讽;东汉赋的“昭德”“宣威”多通过“事”的纪述,彰显德教札制之颂.赋学批评方面,西汉赋学重在以“讽”为主且“曲终奏雅”的“点状”论述,东汉赋学更关注“面状”的尚事致用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充(约公元二七——九七年),字仲任,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身于一个从事过农业和商业的平民家庭,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充生活的时代,反动儒学占据了独尊地位。西汉从元帝以后就已经弃法尊儒。西汉晚年,社会危机加深,统治者越发向天神求助。于是,在反动儒家董仲舒那套封建神学的基础上,宣扬宗教迷信的“谶(chèn 音衬)纬之学”泛滥开来。靠镇压农民大起义而建立的东  相似文献   

14.
洛阳汉墓壁画,题材丰富。西汉壁画的“羽化飞升”和“驱疫逐邪”,描绘当时社会丧葬活动,表达了羽化飞升的丧葬核心理念;天宫星辰天象图,继承中国传统的天体“二十八宿”的学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体的认知水平;东汉“车马出行”、“宴饮乐舞”图真实描述当时社会官宦的仕途、庄园生活。是东汉时期庄园经济,门阀士族产生而形成的新的思潮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0,(31)
东汉时期的桓帝刘志本来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但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见他年幼木讷,坚决要立他。于是15岁的刘志当上了皇帝。刘志当了15年的皇帝。这15年中,梁冀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横跋扈,皇帝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7.
“谶应”一词,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故徐铉吴淑而后,仍多变怪谶应之谈。”对于“谶”,《说文解字》解释说:“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广雅·释诂四》云:“谶,纤也。其义纤微而为效验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说“谶”乃“诡为隐语,预测吉凶。”可见,“谶”是指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应”则是印证、应验的意思。《红  相似文献   

18.
论东汉时期长城内外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逐渐强盛起来,并与自称为刘氏子孙的地方割据势力卢芳等相勾结,经常侵扰北边诸郡。当时东汉光武帝,因刚即帝位,“未遑沙塞之外”,即无暇顾及北边,故对来自塞外匈奴与卢芳等地方割据势力的进攻,只好采取权宜之计,利用秦朝和西汉在北边修筑的长城,以资固守。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将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99页 :“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规模宏大 ,人称东西二京。”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对应记忆 ,可改为 :东汉都城洛阳和西汉都城长安 ,人称“东西二京”。东西二京当对应洛阳长安$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何大全  相似文献   

20.
帛书与碑刻     
汉代(西汉和东汉)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当时虽然仍沿用小篆,但占主要地位的却是隶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