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而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教师拥有多少水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变传统的“教会学生”为现在的“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观察、思索、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资料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眼”。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学这门…  相似文献   

2.
正"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当一个人口渴时,自然想喝水,不渴时,身边有无水,他并不在乎。其实,学生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可主动学习的为何寥寥无几呢?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而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教师拥有多少水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注意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观察、思索、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从地  相似文献   

3.
“教会学生学习,促进自主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有趣有用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愿学数学,想学数学;善于布疑设难,巧设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学会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学会猜想;设计开放性的思考性的题目,让学生学会灵活的思维方法;渗透数学的解题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深层次的周密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是实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谢福敏 《地理教育》2015,(Z2):53-54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教知识只是让学生拥有过去,重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真正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应该让学生具备地理意识,用地理视角看生活事象,学会观察、思索、分析和探究,学会对生活事象从地理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素材中提取有用信息,才能有效解决乡土地理教学面向生活实际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具备较强地理意识和良好的地理学习能力。根据本校乡土地理教学实践,从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把联系社会实际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知其地更究其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讲述我国  相似文献   

6.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虽是“老生常谈”,却是与新课程理念相对接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笔者提出并实践了“打造数学学习流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每天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并按表格提出的要求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学会“闻一知十”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中学张守宏“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如何“开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生学懂,而且要教学生学会;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使他们真正懂得“举一反三”,学会“...  相似文献   

8.
张勤 《中学文科》2007,(10):44-44
地理课程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地理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地理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成功。成功学研究的是人类取得成功的规律、法则。因此,本人认为成功学的基本理论与地理课程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运用成功学理论,指导地理课程实践,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行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赵慧 《内蒙古教育》2002,(12):33-34
以活动为主的地理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去开展活动的活动课。它是指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壁垒,灵活多样地采取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开展以活动为主的地理教学呢?一、把地理教学活动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让生活走进地理,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合作探究,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带来的愉悦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注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学观和更新教育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想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相似文献   

14.
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的方式□吴小玲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就充分说明了教会学生阅读,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教会质疑问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根据他们的知识或生活经验,通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贵...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为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合作交流,探究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力图实现从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会学”的转变。这一切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具体表现为:1.把解决“问题串”当作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串如同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豆腐串,一环连着一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细小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毕长明 《考试周刊》2011,(63):176-177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形式。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反思的同时,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育理念,它的提出旨在塑造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构建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三步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我国教育教学理念的调整,即由教师“教会”为重点转到让学生“会学”的轨道上来。因此,学法指导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会提问是多么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在构建“两个有效”课堂的背景下,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老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相似文献   

20.
黎平 《广西教育》2016,(5):83+90
“助学”理念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导启学,以练促学”的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助学”理念,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于数学的理解和感悟。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恰当地点拨和引导学生,避免越俎代庖。“助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既要保证教学进度的有序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