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华同学,我从你的文字中读出了你对父母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显然,你是个孝顺的孩子,这是让人敬佩的地方。但是,孝顺并不意味着放弃个性、放弃理想,如果仅仅为了一时不伤二老的心,而放弃自己一生的梦想和追求,那你将会遗憾终生,你的痛苦将会像沉重的包袱一样永远压迫着你的心以及父母的心。父母让你从事教育事业,自有他们的想法。他们度过了漫漫人生岁月,经过了生活的磨砺,有着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希望你过一种平淡而充实的生活,他们绝对是为你考虑,为你着想。但是,问题在于你是否喜欢,因为你的选择关系到自己未来…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09,(5):96-96
“养育孩子根本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只有一些指导,并且需要针对每个父母和孩子做出改变。”“根本没有完美的父母。重要的是你能够一直向着好父母的方向努力。如果你对于自己的处境保持诚实,那么你的孩子对你的信任会增加。他们更关心真相,而不是完美,让一个人去扮演上帝的角色是不可能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邢淑芬  孙琳 《人民教育》2012,(Z2):68-69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取得成就时,教师和父母最常用的夸赞语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扬会更好地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事实是这样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了不起,孩子越害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什么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水滴石穿"?  相似文献   

4.
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仿佛重新经历一次生命之旅。父母应该对孩子负责,这是最重要的。要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要让他感到幸福、快乐,要为他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合格的好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着他们,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善于谅解,孩子就会宽容;父母用微笑对待生活,孩子就会满怀欣慰;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一样需要你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如何…  相似文献   

5.
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或集宠一身过度溺爱,或要求严厉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偏差。怎样管理好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本期的“单亲孩子管理”专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6.
孩子在学校,会学习很多门课程,但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他们喜欢的科目是否和父母所希望的一致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时会与父母的期望有矛盾,但他们对父母是理解的。也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期望很接近,他们的喜好遵从了父母的愿望,但前提是他从这门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希望做父母的在看了孩子的心里话后,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也要培养。当孩子从兴趣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他自然会与父母的步调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当你的孩子渐渐长大,甚至让你须仰视才见时,做父母的心中恐怕不会仅仅只是欣慰,或许还伴有一丝怅惘、担心。当然,任何一个为人父母者都不会期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单纯,永远童心,但你恐怕又会担心着他的深刻  相似文献   

8.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父母的管教态度。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有的父母一见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恐吓他“你再吵,就把你送幼儿园去,让老师来管管你!”这就在无意之中暗示孩子:幼儿园不是个好地方。其次,不少独生子女未上幼儿园之前,往往被关在家里由祖父母带领,难得有外出的机会,加之现在的住房又多为单元式的,孩子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也就缺乏与别人相处的经验。在这种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一大群陌生的小朋友,自然会感到害怕。如果遇到的又是一位态度不够亲切和蔼的教师,那就更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焦虑,也就不愿上幼儿园了。为此,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前,应设法让他们有一些心理准备。一、让孩子尽量了解自己即将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将接触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时,可有意识地向他们介绍幼儿园,如“到  相似文献   

9.
盒子里的吻     
导读与思考: 下面这三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亲情之爱。高尔基说:“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社会也很强调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张扬孩子的个性,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个性的偏颇,会使一些人滋生自私、偏激、任性、心胸狭窄的缺点。看看这三篇文章后,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感动、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体验生命中那一点点亮光、如何去体谅爱你的父母、如何与父母沟通——让父母明白怎样爱你会更有利于挖掘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钥匙挂在孩子身上,却拴在我们的心上。”当孩子跨进小学的大门,许多双职工家长对孩子牵肠挂肚,那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是的,孩子挂着钥匙上学,一系列教育和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可是父母也不能只为了孩子的安全,长年坚持天天接来送往,这样不仅使家长疲于奔命,而且大人上下班时间很少与孩子上下学时间一致,经常会影响工作。可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也不能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发展呀!独生子女的父母应怎么办才好’!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是一些过来人的体会,他们都有一个对孩子逐步放手…  相似文献   

11.
期望孩子杰出,父母需要先帮他们找回快乐的童年。在此,我们告诉你创造快乐的九大秘方,可以让你帮助孩子走上健康、成功之路。秘方1:父母快乐,孩子才快乐人的情绪会互相影响,若你总是带着工作压力、拉长着脸进家门,孩子看到了,也很难笑脸对你,更害怕跟你亲近。父母要常提醒自己,把白天的不愉快丢在门外,回家就转换心境,不要还想着白天老板如何刮你,同事怎么无理对你,以免脾气失控,波及无辜的孩子。如果你感觉情绪快爆炸,一点小事就惹你对孩子大声吼叫,这时你不能再累积负面情绪了,应该喘口气,找些开心的事做,像看场喜剧电影、约知心好友聚聚,…  相似文献   

12.
正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后,常常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结果双方总是以"大呼小叫,暴风骤雨,两败俱伤"而告终。后来,在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些育儿书籍,对孩子的了解也更多了,这才渐渐意识到,其实,他们并不是故意想惹父母生气,只是不能和父母有一样的紧迫感而已。他们在按照小孩子自己的时间表生活,而父母则是按照成年人的时间表生活和做事。难怪经常会出现"你越责备,孩子对你的话越不理  相似文献   

13.
赵翔 《家长》2013,(6):35-35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以为意,对表扬也毫不在意,父母的话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造成这种恶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训服孩子。 如果你也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那么,请认真阅读《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该书将告诉你,用冷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教导是客观公正的,并愿意服从,而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并且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  相似文献   

14.
陈晓红 《考试周刊》2009,(8):234-235
音乐,是孩子们喜欢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课要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关键是看教师怎么去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作用,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我曾经被高年级的学生气得大哭一场,觉得这些孩子真是不可救药。可是渐渐的.他们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也终于决定不放弃每个孩子,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在集体合作中受到熏陶和感化。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也没有辜负我对他们的一片期望。在十二载的课堂器乐教学巾,我摸索出了一些路子,现在的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5.
葛妍 《家长》2014,(8):63-63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是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命中注定会碌碌无为。一切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则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很多爱的方式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当家长的往往比较急躁,轻则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让孩子觉得我们唠叨,他们反而不以为意甚至不胜其烦。重则大骂,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还美其名日:“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充当阅读的示范角色 此年龄段的孩子清楚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他们自己会塑造行为,会根据眼前爸爸妈妈的动作行为进行表演,而且还会依据你的日常活动进行模仿,如开车、商场购物、在电脑上工作等。要想使读书成为你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那就要让他明白读书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模仿你。在看菜谱、食品盒说明、报纸和信件时.你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说明.当你坐下来看杂志时,拿本书给孩子看,并说道,“我们一起读几分钟书吧。”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智力低于常人,却期望过上平常人的生活。他们的成长充满坎坷,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追逐的梦想。"永远不能放弃,让他们成功是我们的责任。"在卢湾区辅读学校,有一群教师正在用自己双倍的汗水与智慧,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热情与信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智力低于常人,却期望过上平常人的生活,他们的成长充满坎坷,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追逐的梦想。“永远不能放弃,让他们成功是我们的责任。”在卢湾区辅读学校,有一群教师正在用自己双倍的汗水与智慧,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热情与信念,带给他们人生的希望与憧憬。  相似文献   

20.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在现今10—18周岁孩子的家长中约有3/4的父母仍有翻看自己孩子日记或信件等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父母声称是出于关心、爱护孩子,想从中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才这么做的,而39.9%的初中生对家长的这一行为表示气愤和反感。如果我们把日记比作心中一个圣洁的自由空间,那偷看日记的人就是贸然闯入者。当这闯入者是你应该尊敬的人,而这个人又是为了爱你,保护你,才宁愿担着冒犯你的风险而闯入,你该怎么办?首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节有礼。因为偏激的方式不仅会激化亲情间的矛盾,而且从另一面证明自己的“孩子气”,让父母无法尊重理解和信任你;其次,要加强与父母的主动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父母也就不再贸然探秘,同时他们会为你心灵的成熟而欣慰。要知道,父母的爱,虽然有时我们不能理解,但它仍然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倾心姐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