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2.
《老子》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这一成语便渊源于此。有某种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有中弄错”,产生错觉,同时也会“无中生有”,产生幻觉。所谓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与错觉是不同的,其主要区别是:(一)错觉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幻觉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二)错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幻觉的产生是可以避免的,(三)错觉不会消失,幻觉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消失。(四)错觉是实有的、正常的,幻觉是虚幻的、不正常的;(五)正常人产生错觉,不正常人产生幻觉。  相似文献   

3.
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有固定倾向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现象。虽然错视、错味、错触、错嗅、错听和内感性错觉常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各种物质中毒所致精神疾病、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以及伴有轻度意识障碍的病人。但错觉与幻觉完全不同,幻觉是只有在心理变态者或心理障碍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心理上才有的现象,本身就是心理障碍,而错觉本身不是心理障碍,但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却把错觉也列入变态心理,建议将变态心理学感知障碍中的错觉改为错觉障碍。  相似文献   

4.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在初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因所给的图形本身的一些特点而导致感觉先入为主,不能客观地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造成失误.近年也出现了易使学生产生错觉的中考题,出题者似  相似文献   

5.
在修辞话语建构的过程中,通感(联觉或移觉)的作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修辞话语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包括错觉、联觉、幻觉)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摹人的感觉、知觉的细微变化时,主体以变异错位的方式对人类主观心灵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进行变形重构,事物超越其常态属性,修辞主体把不同的感觉、知觉经验在语词层面重组,从而给我们以新异奇特的审美享受。主体在求新、求异、求变、求奇中建构话语,使话语变成“有意味的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这样的情况:自己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做题时也是根据自己“正确”的直觉来判断,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我们学习物理不是常常说要“跟着感觉走”吗?为什么自己一“感觉”就失灵呢?人们的感觉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错误的感觉即为错觉.应该说,它的产生既有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心理和生理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之所以“事与愿违”,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错觉的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帮助学生有效识别错觉,防止错觉,以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结合两道易造成错觉的试题.就有效…  相似文献   

7.
以联觉来解释艺术通感往往把其与病态的幻觉混为一谈,并最终可能把艺术通感等同于一种变态或病态心理.提出以统觉解释艺术通感,提出审美统觉的概念,并将其与一般统觉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艺术通感下定义.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这样的情况:自己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做题时也是根据自己“正确”的直觉来判断,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为什么自己的“感觉”会失灵呢?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感觉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错误的感觉即为错觉,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大脑产生的一种对于刺激的歪曲反映。应该说,它的产生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之所以“事与愿违”,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错觉的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别错觉,防止错觉,以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以联觉来解释艺术通感往往把其与病态的幻觉混为一谈,并最终可能把艺术通感等同于一种变态或病态心理。提出以统觉解释艺术通感,提出审美统觉的概念,并将其与一般统觉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艺术通感下定义。  相似文献   

10.
广告摄影色彩视觉美感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作为一种主要视觉语言,在广告摄影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的视觉美感是广告摄影构架中的主要因素。人对色彩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而成的,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作用,左右着人们的情趣和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与色彩长期对人类的观念和积淀有关——通感、幻觉、共鸣,即色彩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11.
艺术家所描绘的不是直接的现实生活,而是他的心理生活,不是“物理场”而是“心理场”,而心理场是主观的是“境由心造”的这境就包括了错觉和幻觉,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心理场”,一个虚构世界,一个错、幻觉系统,产生和决定这个系统的力量当然是本能、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2.
生话中,我们看到的东西经常与事实不符,难道是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吗?当然不是了,这是因为我们在看周围的事物时出现了视觉错觉。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名散作家,他的散作品质兼备,意境优美,极富诗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尤其擅长感觉描写,其感觉描写大体可分为四类:1.单觉描写,2.多觉描写3.移觉(通感)描写4.错觉(幻觉)描写,感觉描写是指在描写中融入作的主观感受,通过绘声,绘色,绘形等生动的描写,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从而增强描写对象的实体感,通过对其散作品中感觉描写的分类鉴赏,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学生多感官体验。在苏少版《音乐》三上歌曲《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以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其主动参与学习;以通感突破单一局限,使学生的歌唱体验立体化;以通感叠加局部体验,使学生的歌唱感受整体化。  相似文献   

15.
论晏殊词     
在宋初词坛,晏殊为小令的创调和定格做出了贡献.晏殊词依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以闲适与感伤为主要内容的咏怀词,以歌舞与祝寿为题材的晏乐词,以写女性生活包括游乐爱情及命运遭遇的绮艳词,以咏梅、莲、葵、菊等花为主的咏物词.晏殊词的描写手法与其内容相适应,多用移情、拟人、对比、错觉、幻觉、通感、联想、婉折以及叠词妙用,设色鲜丽等,创作风格温润清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文章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本文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实现审美通感能力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育人效益。应明确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审美通感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知、情、意、行”审美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布特点,构建“音乐认知”“音乐怡情”“音乐炼意”“音乐笃行”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  相似文献   

19.
错觉描写就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错觉予以艺术地再现。那么,什么是错觉呢?错觉就是人的感觉器官集中注意时引起的感知误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除了病态错觉外,正常人的错觉不外乎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以往生活经验影响下或在对比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一种是在特定心理状态影响下产生的错觉。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审美错觉,就是把客观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深刻体验后所产生的意象变化。我们这里所说的错觉描写即是审美错觉之描  相似文献   

20.
联觉是人脑天生的一项特殊功能,它主要发生在生理层,主要是生理学或脑科学研究的对象;移觉主要是指人的实时心理出现的跨感官刺激——反应现象。它是人类后天社会心理的感觉自发行为,主要发生在心理层,属于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通感是人类言语行为的自觉建构,它主要发生在语言层。通感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生理联觉、心理移觉和语言通感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