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精华导引行气是我国古代研究生命科学的结晶。气功是祖国医学之精华,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也是医疗保健与体育相结合的一种健身方法。气功,即练气练意的功夫。“气”,呼吸之意;“功”,用意识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以意引气循经运行,从而促进并增强五脏六腑功能的气化,气行则血行,以此达到治病强身之目的。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总结、整理、提高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传统锻炼方法。勤劳、勇敢、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 日本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科目在初中、高中阶段是冠以“保健体育”的名称的。对于这一点,在国内时虽然知道,但往往把其和我国的“学校体育卫生”联想起来,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国的学校体育卫生是泛指学校中的体育和卫生工作,而日本的保健体育则是指一门实实在在的科目。保健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工作,而且是  相似文献   

3.
“中华体育气功”是作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提出的,本文通过对中华体育气功的概念、原理、文化观、现代化标志等方面简要阐述了中华体育气功一个具有比一般“体育”更为丰富的内函。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正> 气功与体育教学气功在保健医疗和养生的长期实践中,吸取了中医的经络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它的作用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在意识主导下,用特定的方法进行锻炼,促进人体内气运行,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平秘阴阳,增强元气,调整身体内部功能,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正因为气功在身心锻炼上有它的独特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才使气功几千年来在民间流传不衰。现代体育着重于外部“身形”的锻炼。当然,在身形锻炼的过程中,对体内各器官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气功在医疗保健上的独特作用,则是现代体育所无法相比的,换句话说,也正是现代体育所应吸取的精华。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借鉴气功所特有的防病、治病、强身的医疗保健作用,适当进行气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学校体育建设和师德师风培育的问题,并且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体育师范生是国家未来学校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故其师德师风的培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使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铸魂”与“育体”互构、“修德”与“修体”兼进、“明德”与“践德”互联、“他律”与“自律”同频四条实践路径,为新时代体育师范生师德师风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刍议气功与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中西方早期体育形式入手,阐明古希腊之“体操”中国之“导引”的健身运动都类似于今天的徒手体操。而“导引”一词是今天气功的另一种名称,主要的作用是调身、调息、调心。明确气功具有体育的特征,确定体育部门对气功的管理职能,有利于组织体育工作者对气功的科学形究与认识,以体育锻炼的一般卫生原则认识、解释、引导气功,消除有神论思想对气功发展的不良影响,焕发气功作为传统民族体育形式的勃勃生机,使气功在体育科学的领域中健康发展。通过新闻立体化的宣传,更多的消除练功中的唯心认识,增强唯物的观念,使气功真正能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到愉悦身心、健全体魄、延年益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高校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得以康复,使得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全体学生服务,我们对一部分抽样得到的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健身气功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健身气功对这些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这为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选择锻炼项目促进体质康复和对于健身气功在高校保健课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以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保健班教学情况着手,分析了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详细论证了健身气功可以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体育保健班教学的不足,助其走出困境,并系统探索了开设实施健身气功的方法,以此为体育保健班教学注入活力,进而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智、体、德和谐发展”。按照文部省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规定:体育课是与学校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共同进行的必修课程之一。日本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力”,并强调“身心健康”。因此,在每周三节体育课中,有一节是保健课”。由于这个缘故,日本中等以上学校的体育课,称之为“保健体育课。”《中学保健体育》一书,是供初中体育教师使用的教材。全书由“体育篇”(运动实践)和“保健篇”(基础理论)两大部分组成。保健体育课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学会运动技能,提高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的同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将健身气功纳入到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并依据不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体育健身需要设置健身气功课程方案;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和科研基地;健立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和练习站点;加大宣传推广传播方式等对策,推进健身气功进入高校体育课堂,使其成为高校的一门重要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1.
气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近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外来词。据日本体育史学家岸野雄三先生考证,日本1876年左右才开始使用“体育”一词,而传入中国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作为养生文化的气功,不乏修身益寿的作用。但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养生哲学却窒息了气功的体育意蕴。体育理念的缺失与人文关怀的扭曲,导致国人体质的孱弱和精神的败落。在“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体育的吸纳涵化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堪称近世中西文化交会碰撞的亮点。一中国的气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尚书·洪范》、《庄子·养生主》均有关于气功养生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将286 名“保健与强化体育班”学生分成9 个小组,分别施以不同教材内容,经一学年教学实验后,就100m 、铅球、立定跳远、1500m 4 项身体素质的考试成绩与篮球、排球、武术选项班207 名学生的4 项素质成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保健与强化体育班”以选择动静结合功、200m 、蛙跳和杠铃卧推为教学内容为宜。这样,气功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不但能使学生达到保健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气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健身治病,延年益寿的一种我独特的健身术。 1986年11月,国家教委38号文件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气功保健课”。根据这一精神,我们于1987年3月开展了体育与气功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证明,气功应用于体育,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我们经过几年实践,有些粗浅体会,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1 要选好教材气功门派众多,各有千秋,不是任何一种功法都适合大学生练功。选择教材要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1989年11月上旬于贵阳市举行的“西南地区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上,来自重庆市体育科教中心的女气功师温家秀作了《中国气功迪斯科》的论文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重视。贵州省气功研究会和贵州省体委特联合邀请温家秀同志于12月5日起在筑进行为期一周的讲学,传授“中国气功迪斯科”。这套气功根据当代人治病、健身的愿望和需求,以中国传统中医的“精、气、神”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收“神形庄气功”、“大雁功”、“鹤翔庄气功”、“禅密功”、“疏经壮骨功”等气功流派的精华,以西方现代舞迪斯科快节奏的音乐和舞姿为表现手段创  相似文献   

15.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人体科学的概念很多突破点是由气功引起的。气功是人体科学的一块“敲门砖”,敲开了这座科学殿堂的大门,才可登堂入室”[注1]。气功和体育是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祛病强身,发展智力,而且对竞技体育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就气功意识支配、调节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水平以及  相似文献   

16.
(一)应该把哪些保健和医疗手段纳入“气功”之内? 目前,一些古代气功史研究者,把古代的保健操、医疗体操、舞蹈、拳术、按摩、调整呼吸、守静、以意领内气运行等,通通纳入气功史领域内。说到气功古籍,也把古代有关保健的书都通通列上。讲现代气功的某些人,也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和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知:学生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并且内在体育需求较高;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但缺少主动健身意识。学校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体育保健课程亟需完善,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匮乏。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学生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管理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课的认识,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18.
气功是产生于古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保健体育活动。在气功的长期发展演进过程中,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气功主要是作为道教特有的宗教修练术而存在发展的。道教气功体系是中国气功发展的一支主流,对现代气功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一定价值和影响。本篇拟就中国古代道教气功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当下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的若干认识模糊和误区予以溯源、澄清与反思,认为:1.学校教育语境下,“健康第一”理念提出的本义强调健康的基础、重要性及“学习减负”,缺乏与体育的直接关联。2.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健康”的要求、指标不当,如体育教学中不合理的运动强度要求;二是“第一”的取义、参照有误,如将保障性目标视为发展性目标。3.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基础保障性原则,指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尽可能不损害学生健康;二是有限促进及合理定位原则,指认可体育的有限健康促进作用,并需与体育(课)的其他价值作用及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保持合理张力。4.学校体育应谨防“健康”的不当放大、泛化及指标误用,谨防其对学校体育实质及其他价值目标的消解或僭越,以及谨防“健康体育”、“保健体育”及“生物体育”等异化趋向。  相似文献   

20.
陈嘉庚爱国体育思想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少琴 《体育学刊》2004,11(5):36-38
陈嘉庚爱国体育思想体现在用诚毅精神指导体育工作,把德智体“三育”并重作为集美学校的办学宗旨,遵循“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体育思想;提出要振兴中华,就得提倡体育,恢复国民健康,坚持科学锻炼身体,注意养身保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