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历史小说",从结构意识上与"十七年"的史诗性长篇小说有着许多区别.一是题材的更置与替换,家族史取代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二是叙述视角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文坛的小说创作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阐述新历史小说较之于传统的历史小说究竟有哪些创造性的变异:其历史观的变更、社会个体历史命运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叙事视角的更迭。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文章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家,莫言努力解构并建构着历史。莫言的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呈现出了明显的民间想象的倾向.莫言创作的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其笔下的历史的主观化、历史的个体化、历史的民间还原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红粉》与《米》是苏童的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童在创作新历史小说时的精神求索与创作旨向,以及它们独特的表现形态与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苏童在进行历史叙述时,一方面将基于元话语的“大写的”、“完整的”历史拆解成“小写的”、“碎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其深刻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建构了一部以个人和人性为主导的“新历史”,从而在虚构中使读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9.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以民国史为主的历史小说,这些小说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周梅森凭借庄严的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在前期即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受商业化影响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呈现娱乐化倾向.1996年后他完全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历史想象需求的终结,是历史题材的现实困境的表现,也是周梅森等新历史小说家们"互文性"策略的陷落.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主体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性出发,科学揭示了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历史作用;历史主体发展的“合力论”,回答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前进方向;历史主体的存在形态论,论述了主体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不同存在形态有不同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发挥好不同主体形态作用的同时,要容纳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并发挥好其作用;主体的实践性及其特征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的创造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度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孔孟荀伦理思想的解读存在较多争议。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不能客观地应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忽略了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以至于运用了太多的主观逻辑而造成结论的偏差。因此,笔者在肯定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强调结合孔孟荀所处时代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来正确解读孔孟荀伦理思想,以寻找孔孟荀伦理思想中于当今社会仍具有合理性的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具有历史退化、历史循环、“神创论”、“命定论”、偶然性决定历史命运和英雄决定历史等特点。然而,柏拉图的历史观的某些合理因素不容忽视。他突出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实现历史由“神”向“人”的过渡;它也为历史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知识积累和方法上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历史感首先要求在宏阔的历史视野内,对历史现象作出有意味的艺术概括,只有“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才能形成历史叙事的冲击力。切近与超越的关系是辩证的,切近中有超越,超越中有切近,失去一方便会失去另一方。历史题材的艺术实践如果没有一种恢宏的哲学意识,没有一种纵观全局的历史哲学,仅仅满足于所谓的再现历史,就很难在史剧这块有着巨大魅力的土地上建构起与之相匹配的辉煌的艺术殿堂。今天,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强烈呼唤的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作家应自觉地寻找自己的艺术魂魄,从而强化历史题材创作的历史深度和反思力度。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时代主要是历史的时代。历史的观照渗透到现代认识的一切领域,要赋予艺术以历史倾向。艺术的历史倾向应当是对于过去历史的"现代看法",是社会的和人类的"现代兴趣",而不是迁就狭隘和低俗的"现代兴趣"。历史小说不叙述历史事实,只表现和个人事件连结在一起的历史事实,既要表现历史的必然性,也要关注人的命运,并在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弹性和张力。以虚构为基础的艺术作品高于任何史实之上,历史题材创作要达到高于史实的艺术真实,不能从理念上出发,要从生活出发,并把历史事实提高到普遍的、典型的意义上来。民族性也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在对民族生活场景的忠实描绘之中,更体现在表现本民族特有的对事物的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方式,以及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历史学与献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献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世界的桥梁和依据,是历史学创伤的原料宝库,而历史学又拓展了献的功用,丰富了献宝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教育面临"三难",即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三难"的出现是高校历史教育的功用未被正确认识的反映,也是高校历史教育未充分发挥作用的表征。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只有通过高校历史教学体制的改革才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创作了四部反映罗马帝国历史的戏剧,却从未被划分为历史剧。自"第一对开本"始,莎学界便将此四部归类为悲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它们既不同于历史剧,又不同于悲剧,罗马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体系中担当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历史剧与悲剧创作的转折,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转变,将其单独分类为"历史悲剧"也许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