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创刊十年,也是伴随我学习生活的十年。当我收到每一期《新闻知识》时,毫无例外地要挑选三五篇带有理论色彩的文章仔细阅读,从中吸收新的营养,丰富新闻学知识,补充我的不足。《新闻知识》是我的良师益友,这不是句恭维的话,是它在我思想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热心于《新闻知识》的读者,读完《新闻知识》88年第11期,一定会有感而发,至少我自己看到在一期中能刊登出多篇质量上乘,内容清鲜的文稿是感到满意的。第11期的特点是重头文章多、稿件质量高、文章内容新,概括成三个字就是“有看头”。  相似文献   

5.
和《军事记者》的“一见钟情”是在1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肩扛一道杠的新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班长那里看到了当时的《新闻与成才》,从此爱上了她。当兵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军报的第七届新闻函授班。走进陆军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后,仍用有限的津贴订阅《新闻与成才》。多少个夜晚,我翻开心爱的杂志,在字里行间追寻着自己的军事记者梦。真正走上兼职的新闻干事这个岗位是在两年前,从看新闻到写新闻的跨度太大了。实践后才知道,爱她还真是不容易。一次次投稿,一次次杳无音讯。在这孤独无助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与我相伴多年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下称《实》文),我写的讨论真理标准的文章也有好多篇、好几万字,而且都被收入《放言集》和《鱼雁集》出版。因此,我已没有多少想说的话了。可是,《新闻战线》编辑部组织开展新闻界与改革开放征文并向我约稿,使我萌发了写这篇回顾与思考的愿望。没有经过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大跃进和文革锤炼、  相似文献   

7.
一2005年12月10日,《无极》上映的前三天。光线传媒一档叫作《M O T O娱乐现场》的节目采访陈凯歌夫妇,对话实录如下①:主持人:其实我今早看新闻,还看到陈导演有说一句话,说电影和尊严有关。可是这一次投入这么大的话,如果说,结果并不是所预期的那么好的话,会不会伤到你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并无分歧。然而,这里的“新闻”二字指什么?“真实”的科学涵义又是什么?至今意见纷纭,争持不下。这种状况,影响着当前的新闻实践,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新闻知识》去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和涵义》的小文,针对上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方偏僻,信息不灵,所以,我第一次知道《新闻知识》杂志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去年的一天,当我翻看《新闻出版报》时,一封辽宁作者的话吸引了我。这位作者在一篇短文中提到,陕西《新闻知识》杂志对作者负责,稿件刊用后,立即给作者寄去刊样,不久  相似文献   

10.
《新闻研究资料》在1979年创刊,我也在1979年开始从事中国新闻史的学习和教学,这实在巧得很!过去的10年,《新闻研究资料》是我旅途中的亲密伙伴,案头上的良师益友。且不说它那44期1000多篇文章中包括多少著名的新闻界人物,多少重大的新闻事件,多少重要的报刊、杂志、电台、通讯社的珍贵史料,仅仅就它对我和我的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就可看出它功绩的一斑。  相似文献   

11.
最是一年春光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种子萌发的季节。这个春天,我也迎来了自己的两会"初体验"。两会是新闻盛宴,亦是新闻大战。第一次上两会,我心里既激动又紧张。除了完成大量常规报道外,我还受领了一项特殊任务——每天采写一篇《两会日记》。《两会日记》是《解放军报》两会宣传的传统栏目,至今已持续了10多年。在我之前,报社多位新闻前辈曾为这个专栏采写过大量优质稿件,《两会日记》专栏也被评为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12.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3.
算起来,这十几年来我在《新闻知识》上发表的文章不会少于十万字,出一期个人专刊已绰绰有余,所以,我是《新闻知识》的老读者、老作者既不是客套也不是夸张。其实,在《新闻知识》上经常露面的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包括国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新闻知识》情有独钟呢?我认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闻知识》不拘于八百里秦川的大家气度和开阔视野,是它冲破潼关的阻塞昂首走在新闻改革前列的根本所在。只要稍加研读一下这十五年来《新闻知识》的征文题目,我们就不难发现,高扬新闻改革的旗帜,坚持“双百…  相似文献   

14.
宋汉炎同志写《新闻与美学漫谈》近10年,我也追踪读了近10年。对汉炎来说,这是一个追求、探索、思考、论证的艰苦过程。我知道,他为了这本书中的某些篇章,曾作过多方面准备,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汗水;曾在自己的采编活动中反复实践,力求使自己的观点受得住实践的检验。现在,他把10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并嘱我写几句话。借此机会,我重温了这部书稿,深深感到汉炎10年奋斗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他运用美学理论和原理,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新闻现象,大胆提出并论证了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活动这一命题,并对新闻报道中美的形态、美的本质和新闻采写传受中美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许多独到见解,无论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讲,都对我们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和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把《新闻知识》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我在业余通讯员生涯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常常看到一些通讯员为自己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而苦脑。此时,我便把《新闻知识》借给他们看,并向他们介绍我取得成绩的“秘密”,于是,我单位的陈延同志便也订阅了今年的《新闻知识》。不久,他投出去的稿子便有了佳音。如今年春天,他给延安市广播站投稿8篇,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以来,我通过年年订阅《新闻知识》杂志,增长了不少新闻采写知识.这些年在业务工作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应有《新闻知识》的一份功劳。1985年,我从一家企业调到县广播电台搞采编工作。虽然自己过去爱好文学,有一点写作基础,但是对搞新闻采编可以说是门外汉。在新的岗位上,正当我努力适应时,找偶然从领导那里得到了一本《新闻知识》杂志.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真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吗?从此一我就与这本杂志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谊。年年订阅《新闻知识》。每期杂志一到手,先看目录.再仔细阅读自己…  相似文献   

18.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19.
勤奋终有成     
我从事新闻报道7年来,已在市以上新闻单位上稿400多篇,而且还有几篇获奖作品。我的写稿诀窍只有两个字:“勤奋”。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去年脱产上了一年县党校,“捞”了个中专文凭。1985年底至今,我一直刻苦学习,虚心求教。每天坚持听广播新闻节目,报纸上的新闻必读,电视新闻很少漏看。与此同时,我还认真学习新闻知识。使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前几年在乡上工作时,就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新闻通讯》等书刊。调到县委任专职通讯干事以后,订阅了几  相似文献   

20.
我的拙稿《落榜志不衰,自学能成材,张宏文受聘当了农技员》,被去年11月8日《陕西农民报》采用。尽管是“丑小鸭”,但心里却喜欢.因为是1987年第10期《新闻知识》杂志给我作了具体的指点。先从采访说起。前多日,我曾四次去甘井乡地段医院,采访一位多年带病辛勤工作的妇科医师赵翠竹的事迹,出力不少,事与愿违,也不知所故。自从去年8月份开始订阅了《新闻知识》后,较前明晁进步。特别是看了第十期李其贵老师的《采访过程即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