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许是当兵的缘故吧 ,部队每天都要组织收看《新闻联播》。以后上了军校 ,因为学的是新闻专业 ,学院还特许我们连《焦点访谈》也一起看。从此 ,我便与《新闻联播》结下了不解之缘。渐渐地 ,看《新闻联播》必作记录 ,已养成了习惯 ,每天的头条及重大新闻的标题必定是我专用记录本里的“座上客” ,有空就请出来“聚聚”。我想 ,没准什么时候能用得着。1998年夏季 ,我国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 ,广大军民全力以赴 ,严防死守 ,日夜奋战在抗洪大堤上 ,全国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也纷纷出动 ,奔赴抗洪前线 ,一边抗洪抢险 ,一边采写拍摄 ,以笔头、…  相似文献   

2.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3.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4.
于维盛 《青年记者》2017,(23):98-99
2017年1月27日,在农历大年三十的央视新闻及《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话语.无论是《新闻联播》特别报道“厉害了,我的国!”,还是观众提问过年电视台放不放假,主持人回答“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都令人耳目一新,播出后在网络上火速流传,深得网民赞许.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节目如何借鉴和运用相声语言表达等艺术,拉近节目与观众、电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加感染力,提高收视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6.
时统宇 《视听界》2013,(3):122-122
不惑集POINT 这样的样态,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在假日报道、主题报道中,都是开创性的。在中央电视台报送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会上,评委们一致同意将《新闻联播》作为优秀栏目送评,将《你幸福吗?》作为系列报道送评。按照游戏规则,每个奖项央视只有一个名额,不过我估计,在这两个奖项的争夺中,《新闻联播》和《你幸福吗?》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看《新闻联播》居然看哭了”,来自观众的这一反映,也一定会获得评委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我不大关心新闻,几乎不看报,每天听听新闻联播,大概了解一下周围在发生什么,也就是了。不看  相似文献   

8.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电视台记者周峰,竟也是这条电视新闻应该表扬的“新闻人物”。因此,我要补写一篇《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自从增加了《晚间新闻》节目以后,我这个本来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的人,如获至宝,心想这下可以看到在《新闻联播》中所看不到的最新的新闻了。所以,只要客观条件允许,我几乎天天都看。可是,我这个满怀希望而看的人,往往失望而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栏目办得名不副实:很少有当天晚间发生的新闻,播出的新闻大体有以下四类:一、重复《新闻联播》中的非重要新闻;二、晨报报摘;三、没有什么新闻价值、没能上《新闻联播》的一般领导人当天的迎来送往活动;四、用“最近”、“前不久”作为打马虎  相似文献   

10.
去年国庆前后,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时,它给我的印象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就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主办《弹指一挥间》评奖活动,我有机会参加评选,仔细观看了所有180条短片。以前收看《弹指一挥间》时,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因为它在新闻联播中播了近50天,每天播几分钟。这一次看片则是在两天内看完全部片子,所以,得到的感觉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1.
<正>“八闽共时空,你我同关注”一每晚七点三十五分如约而至的《福建新闻联播》开篇问候,已成为2005年《福建新闻联播》“本土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编播语意,同时也从侧面对“《福建联播》,联播福建”这个观众期许做出了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12.
去年国庆前后,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时,它给我的印象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就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主办《弹指一挥间》评奖活动,我有机会参加评选,仔细观看了所有180条短片。以前收看《弹指一挥间》时,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因为它在新闻联播中播了近50天,每天播几分钟。这一次看片则是在两天内看完全部片子,所以,得到的感觉较为完整。我个人认为,《弹指一挥间》与过去一些成就报道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 其一,人物占据了一席之地。以往,在我们的电视新闻中,很少看到有关新闻人物的报道,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更  相似文献   

13.
荒萌 《视听纵横》2001,(3):60-60
全国“两会”,世人瞩目。各地的媒体汇聚京城,一展身手。此次,浙江电视台派出了本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两会”报道阵容,每天向浙江直传大量新闻的同时,也往中央电视台送了不少好片子。据统计。“两会”期间,中央台《新闻联播》共播出有关浙江代表团小组审议的新闻16条,出了13个代表的同期声,数量居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前列,并且话题的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了代表们所在的部门行业,不少采访成了中央台《新闻联播》小组审议新闻里出彩的亮点。总的来看,这次我们在三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我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5年来在广播电视新闻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跟大家交换一下意见。5年来,可以说,只要不出差(我的出差也不多),没有什么重要会议,我基本上每天都参加审查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这也是广播电视部整党以后订的一项制度:部长兼总编辑,参加审查“新闻联播”。实际上就是和大家一起来编节目。当然,对这件事有的同志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关于改革成就的宣传,应是报纸、广播、电视经常的、大量的任务.可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宣传不尽如人意,有的给观众、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不少象碗“白开水”淡而无味.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宣传好改革的成就题。据反映,“小中见大”的宣传报道方法,比较受欢迎,效果也比较好。采用“小中见大”的方法,无论是消息、通讯或新闻评论,所说的都是群众看得见、摸得住的具体事,讲的入情入理,群众喜闻乐听。最近,河南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篇《大家谈》小言论:《看“阳台”,话改革》。文中没一  相似文献   

16.
新闻言论写作贵在新,具体来说大体有四个方面:提出的问题要新鲜,选取的角度要新奇,表述的语言要新颖,拟定的题目要新巧。提出的问题要新鲜。新闻评论是感应的神经,即使是著名言论也要求议论“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问题,也就是要敢开第一“腔”。作者必须抓住新近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别人还没有议论的问题进行评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作者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多看、多转、多思考。我在多看方面采取坚持每天“三个半小时”的做法,即早上听半小时广播电台新闻、中午读半小时报刊、晚上看半小时《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17.
每天晚上七点半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结束之后,总是许许多多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耐心地锁定频道看广告,因为接下来就是《焦点访谈》,非但要看,而且不愿意错过节目的开头,大家都想面对面地听水均益、方宏进、敬一丹挑起一个又一个话题……可以这  相似文献   

18.
许多电视观众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每晚7:40左右,在《新闻联播》节目之后的黄金时间里:推出的《广而告之》节目,北京的观众也多看过北京电视台的《广角镜》节目。这两个节目的内容,说起来都算是“社会公德广告”,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然而,这类节目却不是中国“特产”。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广而告之》”节目,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细心的观众可以察觉到《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进行了一些“微整形”。从片头片尾曲到整体视觉效果、主持人阵容等方面的改变,让观众对一向“端庄得体”的《新闻联播》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一系列的外部“易容术”只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旧貌换新颜”对于《新闻联播》内容理念的发展可谓不痛不痒。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档节目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节目内容和风格思路的改变。如果《新闻联播》仍旧在内容上保持旧有的结构,节目团队仍旧保持旧有的创作思路,那么,所谓的“改版”也必将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方,无法取得预期效果。①而就在今年,《新闻联播》中一系列的“变脸”小动作,却打破了这种质疑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电视新闻多了些许期盼。  相似文献   

20.
陈盛开 《今传媒》2013,(4):93-95
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目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而央视《新闻联播》的成功改版为地方台《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