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公共事件不仅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而且引起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由此引发公众恐慌,并激发衍生突发事件,从而导致造成更大的灾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加严重.本文在分析公众恐慌的起因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实现公众恐慌的度量,为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对未来普遍存在着恐慌情绪,但本文认为,这种恐慌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混淆和认识的误区所导致的,商业化大众新闻模式的危机不应遮蔽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新闻业应重新回到满足社会需要这一根本出发点进行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好、更灵活的服务。同时,未来新闻业还应更加尊重公共性原则,更加开放,与公众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满足了公众对未知信息的知情权,但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公众的恐慌。自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不当报道造成的“媒介恐慌”成为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社会恐慌是媒介制造的,而媒介之所以能够制造恐慌,是由于媒介安全功能失灵和失控。①传统媒介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既做到信息公开,又发挥媒介的安全作用?本文以钱江晚报杭州“7·5”公交车燃烧事件报道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不仅冲击着政府的管理能力,还冲击着社会公众的心理。随之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公众恐慌、社会传闻等也就会出现。一般时期发生的社会传闻会影响公众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流,从而造成一些诸如猜忌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08,(11):8-8
邵静在2008年第10期《新闻实践》中撰文说,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增多,报道失度往往带给公众一种媒介恐慌。媒介要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和消除媒介恐惧中取得平衡。新闻“把度”是消除媒介恐慌的良药。  相似文献   

6.
马媛媛 《新闻世界》2014,(1):167-168
媒介恐慌是媒介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因为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大量报道或过度渲染而在社会上引起公众恐慌的心理。媒介对发生的风险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要规避媒介恐慌还要致力于完善媒介责任。  相似文献   

7.
媒体对流言的危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节期间,广东一些城市发生“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言,造成的恐慌不仅搅动了整个广东地区,甚至闹得整个中国风声鹤唳。笔者发现,有一些媒体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片面地把这场风波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公众。认为在这一事件中老百姓出尽了洋相,认为公众在个人行为上缺乏个人应有的判断,随大溜心理在  相似文献   

8.
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只有为受众接受才算实现了传播的目的。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牵连性等特征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本文通过劝服理论的几种主要传播方式在危机报道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使其对社会大众心理的稳定,减少危机的危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整理利用的价值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及严重危害性,影响和损害公众健康,易引起社会公众恐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其档案属于新兴的档案门类,管理方法与理论有待探讨。其档案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罗莉 《新闻窗》2009,(4):14-15
突发事件是指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于瞬间发生的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等等。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甚至造成社会恐慌,而新闻媒体对事件报道的立场和态度将直接对事件发展造成影响,甚而直接关系到事件的结果。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突发事件报道非常重视,早在2003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对媒体加强突发事件报道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1.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健康的超重     
有关肥胖的公众恐慌建立在对科学数据的严重扭曲之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释义可以看出,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影响公众的安全甚至生存,同时,由于其突发性,政府来不及应对,大众不能及时了解真相,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因此,媒体的及时报道既是出于追逐新闻的本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15.
吴乐珺 《青年记者》2007,3(19):68-70
我国公众的危机认知素质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尤其是危机意识较差,危机信息的媒介素养十分低下。公众在和平时期里普遍缺乏危机感知能力和预防意识,一旦危机来临,没有较好的承受心理,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但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加之国内相继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得社会公众开始出现安全恐慌。在这种恐慌心理的作用下,各种谣言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迅速蔓延,直接导致公众的认知、态度甚至行  相似文献   

17.
黄怀 《东南传播》2020,(12):132-133
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对承担着舆论引导职责的主流媒体来说,如何做好抗疫报道,是对其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考验。本文以《厦门日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探讨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党心民心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仲崇山 《新闻战线》2022,(13):86-88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极易引发公众恐慌、焦虑心理,影响社会安定。党媒拥有独特的信源优势,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必须主动担当作为,及时发声、回应关切,填补“信息真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向着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戴骋  杨宇琦 《东南传播》2021,(7):99-101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为样本,探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报道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建构.研究发现,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相关信息呈现的"前后矛盾"与"模糊性",易引发公众产生恐慌与焦虑情绪,进而诱发行为失焦现象.而这种具体的媒介实践行为,未能合理、有效地消除公众对未知风险的不确定性,反向张大风险的潜在危害性,极易增强公众对疫情本身的恐慌心理,进而强化其风险感知.未来的新闻表现应改变传统的践行思维与建构逻辑,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报道注入新的解释框架和实践理念,需将风险话语跃升为健康话语,努力消解公众的不确定性感知,并结合不同群体的认知特征开展媒介实践,避免将风险信息与特定群体或个别特征相联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农业突发事件不断在各种媒体涌现.禽流感、口蹄疫,三鹿奶粉、柑橘大实蝇,干旱、台风等涉农突发事件此起彼伏,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所谓农业突发事件是指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消费密切相关、突然发生,造成消费者极大恐慌,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畜共患病、食品安全以及农村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